宋元明刻佛经预览中贸圣佳2022秋拍杭

2024/8/9 来源:不详

佛教经籍的传承除去历代写本、石本等,以唐咸通九年单刻《金刚经》肇始雕版,若此种实物年代高古,传本极罕见。北宋初蜀刻《开宝藏》为大藏雕版滥觞,本土宋元明清乃至域外朝鲜、日本等多种刻本均源出于此,以现今流传的诸多大藏印本可见其刻板事盛。兴雕大藏的同时期,单刻经也见刻本流传。宋元大藏及单刻经同为佛教经籍内容,并以其年代古远而近于本源经文的历史文献价值,以及精校精刻的雕版艺术价值,颇受藏家追捧,近年拍场频繁有高价成交记录。本场佛教经籍板块收录北宋政和年款毗卢藏、至元己卯正月一即南宋祥兴二年刻普宁藏、宋刻思溪藏、附扉画本碛砂藏等多种宋元藏经本;又有明永乐周藩发愿本、赵藩刻本、嘉靖司礼监本等明刻精品;此外还有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百万塔陀罗尼》、首次出现的“大光明藏”零页等。

拍品预览

Lot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卷二

北宋政和三年()福州开元寺刻本,1册黄麻纸

28×11.2cm

估价:RMB,—,

提要:毗卢藏是继开宝藏、崇宁藏之后第三部开雕,也是北宋开板的最后一部大藏经。由福州曹洞宗开元寺主持开刻,自北宋政和二年(2),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竣工,先后历时四十年。宋版大藏经中,除开宝藏外以,以毗卢藏流通为最少见,今国内已无全藏,各大公藏机构所藏零散经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不过四百六十余卷。此经首尾一卷全,十六板,每板六折,每折六行十七字,大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卷前有刊记:“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雕经都会,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与证会住持沙门本明,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华严合论经板一副,计一十三函,时政和癸巳岁正月日,化缘尼智觉谨题。”卷中可见刻工“林元、邵保。李杰”及“李四娘舍板”题记。首题记“癸巳”为北宋政和三年(),即毗卢藏开雕的第二年。募缘者为比丘尼“智觉”,这在现存毗卢藏中未见。内钤“三圣寺”圆印,三圣寺为日本京都东山古刹,创寺时(约-)所藏一切经由僧行莲收罗,年经藏撤除时归近江学僧佐佐木海量所藏,后逐步散出。此经为比丘尼主持刊刻,在宋版经中难得一见,传入东瀛七百余年后回归故国,藏家珍之。拍品前后略有小修,抄补若干字。

Lot无垢净光经自心印陀罗尼一卷

日本神护景云四年()刻本,1件纸本

46×5.6cm

估价:RMB,—,

提要:《无垢经》全名为《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佛教密宗典籍之一。“陀罗尼”为梵文音译,凡将菩萨宣导善行或制止恶行之真言以密语形式表达者,通称为陀罗尼,意译为“咒”。经云,凡多次诵读、书写经咒,或广修佛塔供养,可增福根、除病延年。故历代帝王多有刊行此类经卷以祈求福祉者,如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印制《雷峰塔经》等。据史料记载,武周末年,武后年老多病,常卧床不起,于是命实叉难陀于在圣历二年译出《离垢净光陀罗尼经》;旋命法藏和弥陀山重译,改名为《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遂成定稿。至于此卷是否在中国雕版印刷过因无实物传世而不得其详。其后日本奈良朝僧侣前来中国求法学习,携回此经。并于天平宝字八年()由光明皇后之女—日本称德天皇为纪念平定藤原仲麻吕叛乱得胜、感谢三宝加护及祈愿无垢净光大陀罗尼功德而雕印供养。详见成书于年《续日本纪》卷三十。当时为加速百万份供养本之镌刻,使与造百万佛塔同步,取《无垢经》中《根本》《相轮》《自心印》及《六波罗蜜》四陀罗尼咒,删去经文,予以刻版刊行,至年大功告成,凡一百万份。随后几年又陆续增刻了五种,统称《百万塔陀罗尼经》。然曾几何时,历经千年沧桑,至晚期光绪年间,经卷存世仅千余卷,时受聘担任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贵阳陈榘有幸在日本国先后购得二卷,如获拱璧。一卷赠予傅云龙,一卷捐赠家乡,傅云龙一卷随后亦携回国内,然二卷经卷至今下落不明。详见《藏书家》第16辑辛德勇先生所撰《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文中作者引用陈捷原文:“作为早期印刷品的实例,百万塔陀罗尼不仅是日本印刷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物,而且对东亚印刷技术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光绪至今又百二十余年过去,此卷在日本更经兵燹,存世无多,且大都为名寺古刹所宝藏,市面已近稀有。拍品为《无垢净光经自心印陀罗尼》一卷,首尾完整,配日本所制桐木佛塔,盒上墨笔手书“孝谦天皇御愿造立/百万塔附经本一卷/明治四十一年法隆寺颁布”。经卷高5.6cm,宽46cm,每行五字,凡三十一行,与日本史书记载完全吻合。但学术界对其印刷方式是捺印还是传统雕版印刷,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此为当今世上有明确文献记载、传世雕版印刷品中最早之实物,较我国咸通九年()所刻《金刚经》还早了约一百年。

Lot21戒因缘经卷第十

宋刻思溪藏本,1册?经折装黄麻纸

0.6×11.cm

估价:80,—,

提要:《戒因缘经》又名《鼻奈耶律》,由苻秦时代(50-94)僧人竺佛念译出,有八卷本、十卷本之别。拍品为卷第十,首行标题下镌千字文号“姑”,次行题“姚秦三藏竺佛念译”,第三行题“鼻奈耶第十/簸丽提舍尼法第六”。每叶六行,行十七字,每版三十行,共十八版。每版第一折或第二折中缝镌刻千字文号、卷次、版次、刻工。有刻工名:陈升、陈、严氏,其中“陈升”见载《增上寺史料集·别集·宋版大藏经目录》所列《思溪圆觉藏》刻工名。卷尾附有音释,末刻“姑/十卷/十八纸末”字样。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思溪藏”),约在北宋末年开雕,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基本刻完,经版于南宋淳佑以后移藏资福禅寺,南宋末年毁于兵火。此本为宋刻宋印,力透纸背,纸质坚厚,帘纹宽二指,褐色原装包衣,品相佳。

Lot摩诃僧袛律卷第三十五

南宋平江府碛砂延圣寺刻本,1册?经折装黄麻纸

0×11cm

估价:RMB00,—,

提要:首尾全一册,千字文编号“摄五”,每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栏,刻工“侯”。首附三折佛说法图及一折龙纹牌记,版画构图饱满,纹饰细密,堪称苏州版画早期代表之作。按大藏旧制,每十册一函,每函仅第一册附有扉画,流传中又多有割毁遗失,故其存世者与无扉画的比例远小于十比一。扉画首折右下有小字“新刊佛像太华住山比丘释佛辨舍财敬造”一行,其“太华山”当非西岳华山,而是云南昆明地区的太华山。明陈文修《云南图经志》中有黔寜王题《太华山佛严禅寺》一文。另刊记中“释佛辩”者或为雄辩法师。雄辩法师(-)是筇竹寺的创建人,其圆寂后,弟子玄坚(-)继位,元朝至大三年(),玄坚赴京朝圣,元武宗赐《大藏经》,运回昆明后,分藏在筇竹寺和圆通寺。按时间推断,云南这部《碛砂藏》应当是雄辩弟子玄坚于至大三年请回者,又以他圆寂的老师发愿助刊扉画,为已知八种版画之外的新类型,殊为可贵。另此经尚是原装,其于经折的上面裱糊一张与折面大小相当的稍硬稍厚的暗褐色纸皮,同时用一质地相同而横向幅度更为宽展的纸张,裱糊在经折的下面,然后再把这张宽展的纸张,从下向上折叠包裹到上面,接下来先把左侧的纸张贴靠在经折上面(即前面)的硬纸之上,再把右侧的纸张压在它的上面,日本学者称此为“包表纸形折本”,为卷子本向册子本转化的过程中,较早出现的经折装本形式之一。

Lot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

宋金时期刻本,1册?经折装?纸本?

2.8×10.4cm

估价:RMB,—,

提要:全册八十二折,首全尾残。此经刊刻精工,开本阔大,具有强烈而明显的宋版风貌,用纸为典型北部早期入潢处理印经纸。字体挺拔,遒劲硬朗,刀法古拙,精神毕现,充分展示出宋金元时期的版刻特征。卷首经名下方有请经记:“至元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华州祝圣院僧崇止记”,该请经记为长方形木戳记。华州,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因州境内有华山而得名。从此经版刻风貌看,有宋金早期刻经风格,推测或为金时刊刻而元代应华州祝圣寺信众所请而印。

Lot妙法莲华经七卷

明初刻本,7册?经折装纸本?

.7×12.2cm

估价:RMB50,—,

提要:首有扉画五折,画中有条形刊记:“赤城施主明达、如珂、如寄、王念、张洪、葛豸、陈葱、张云、丁春、妙灯助刊”,扉画布局饱满,线条流畅,纸张纤维细密,似宋元麻纸。赤城即今河北赤城县。赤城地辟,正式建制在康熙初年,元明之际尚称驿站,洪武三年改赤城为云门驿,则此扉画刊成或在洪武初年以前。经文大字写刻,有明显赵字风格,较明刻北藏后字体更显圆活灵动。

Lot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四十九

南宋祥兴二年()正月杭州普宁寺刻大藏经本,1册?经折装纸黄麻纸

0.2×11.cm

提要:《普宁藏》全称《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世又称《杭州藏》。开雕于元至元十四年(),讫至元二十七年()工竣,前后共十四年,为元代佛藏第一刻。此藏由白云宗僧录道安发起刊刻,道安资料难考,但在赵孟俯名作《湖州妙严寺记》中有零星记载:“古山道安…置大藏经…至元间两诣阙廷,凡申陈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元末版毁,固所存皆元刊元印,事见明初徐一夔《始丰稿》载:“镂版于杭之南山大普宁寺。未及广布而数遭小劫,版与寺俱毁。”《普宁藏》经以《思溪藏》为底本,兼采他藏之长,修订校勘而成。每版五个半页,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欧体字,银钩铁画,为元本中佳椠。

此册首尾一卷全,凡十六板。千字文编号“玉”字,沿袭宋刻旧例未标册次,属于《普宁藏》中早期刻本,此种经卷较为少见。版心有刻工“庭坚、庭、何之、汪、汪吉”诸人,皆见于李富华、何梅着《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尾有音释,音释后有刊书牌记四行:“大藏经局/伏承思溪村许百八道舍净刊大藏经一卷报荐先祖先妣同生/净土者/己卯正月日南山普宁寺僧道安题。”第十版版首又见捐刻题记“关西京兆府化州惟南县北含村奉/佛弟子赵明安施净财刊此二纸功德报答父母寿算延长者”。思溪村地名同见日本增上寺藏本中同经卷二百十五刊记,一即刊雕思溪藏本的湖州归安思溪村。捐刻者称“许百八道”,这与增上寺藏同经卷三百五十六刊记中“徐廿八道、陈九道姑、凌四一道、朱氏百十娘”等相似,或是“道”为男性,“道姑、娘”为女性的缘故。按《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称:“尤其是玉字函《大般若经》卷四百四十一的刻版年月记作己卯年正月,而暑字函同经卷一百八十六则记作至元十六年二月,仅一月之差,却表明南宋祥兴年已被元朝至元年取代,由此说明,普宁寺刊经局对当时很敏感的年号问题的着录是十分谨慎的,因此在至元十六年二月以前的刊记中,仅注干支年,而回避年号问题。我们知道《普宁藏》始刊之年,虽已是元军攻陷南宋行都临安府之次年,但在中国历史纪年中,并未因此而马上以元至元年号取代南宋景炎年号,而是两种年号并存。景炎二年后,还有祥兴元年、二年,直到祥兴二年()二月,南宋年号才最终被元至元年号取代。”这说明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南方地区还是奉南宋为正朔,至二月,仅一月之差,彻底宣告南宋灭亡后纪年才以元朝为正统。这一细微之处是考证南宋灭亡时日的最好补充说明,极具史料价值。又据李济宁先生《佛经版本》称:“国内保留的题记,其最早年代,根据已经公布的资料,是至元己卯”。据以上分析,称“至元己卯”应在当年二月,比此处正月晚一个月,则此册刊记年月为国内所知之最早年款,极为珍贵。此本历经七百余年,犹保存原装原签,瓷青纸书衣,金粉楷书书签,其金色至今熠熠闪烁,毫无褪色,诚如毛斧季所云:“处处在在有神护持”者也。

Lot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五

元至元间杭州普宁寺刻本,1册?经折装黄麻纸

0.×11.cm

估价:RMB,—,

提要:《普宁藏》全称《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世又称《杭州藏》。开雕于元至元十四年(),讫至元二十七年()工竣,前后共十四年,为元代佛藏第一刻。此藏由白云宗僧录道安发起刊刻,元末版毁,固所存皆元刊元印。《普宁藏》以《思溪藏》为底本,兼采他藏之长,修订校勘而成。每版五个半页,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欧体字,银钩铁画,为元本中佳椠。此册首尾一卷全,凡十二板,千字文编号“富六”。

Lot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六

元至元间杭州普宁寺刻本,1册?经折装黄麻纸

0.5×11.2cm

估价:RMB,—,

提要:《普宁藏》全称《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世又称《杭州藏》。开雕于元至元十四年(),讫至元二十七年()工竣,前后共十四年,为元代佛藏第一刻。此藏由白云宗僧录道安发起刊刻,元末版毁,固所存皆元刊元印。《普宁藏》以《思溪藏》为底本,兼采他藏之长,修订校勘而成。每版五个半页,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欧体字,银钩铁画,为元本中佳椠。此册首尾一卷全,凡十六板,版心下有刻工“平、毛、马、武”。千字文编号“金”字,沿袭宋刻旧例未标册次,属于《普宁藏》中早期刻本,此种经卷较为少见。

Lot大光明藏等残页

宋刻本,4页,尺寸不一

无底价

提要:旧刻佛经零叶四折,字体粗犷,其一为佛经封面,两侧镌护法神像,题“大光明藏”。此折一或单行《大光明藏》,全称传灯大光明藏,收录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又因字体与寻常藏经不同,一或新发现某部大藏经残叶。

Lot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明永乐七年()周府发愿刻本,1册?经折装皮纸

2.2×8.7cm

估价:RMB28,—0,

提要:一版五折,首附扉画二折,第二版存三折,前缺第一版及第二版前两折。卷末有施经题记:“大明国周府新安王因为母病,特用净财,发心印造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千卷,散失流通……永乐七年十二月日施。”按永乐七年之周府即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一即首位受封的周藩王。明代藩府刻书版本精善、刻印具佳,历来受藏家重视。此件刻经出明初王府,开本小巧,内多版画。据考现存明初周府刻本十余种,此件刻经不见着录,是首次面世的周藩精品。

Lot妙法莲华经七卷

明永乐十七年()刻本,1函7册?经折装白棉纸

2.5×12.1cm

估价:RMB,—,

提要:卷一前附版画五折另牌记一折,牌记内镌“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署年,卷七末附韦驮像一折,每卷卷末有“施财刊印愿趣莲邦/见闻随喜同生极乐”题记二行。此件拍品一函七册全,刻字疏朗,纸白墨明,为明刻佛经上品。每册均为原明装锦面,十分难得。

Lot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一卷

明天启七年()赵藩刻本,1册?经折装纸本?

29.2×11.6cm

估价:RMB18,—20,

提要: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一卷,撰人不详,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乃义勇武安王崇宁至道真君关羽登坛演说,宣扬因果报应及儒家纲常伦理,劝人作忠臣孝子,为善去恶,省身寡过,不可利己损人。此经首末均附版画,卷末有“天启七年孟春吉旦赵府印施”牌记。天启七年赵藩在任者为赵顺王嫡子朱由□,天启赵藩刻本罕见着录,此件道经为仅见。

Lot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灵隐寺道肯集篆)

明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刻本,1函4册?经折装白棉纸

.5×14cm

估价:RMB,—,

宋代杭州景德灵隐禅寺僧道肯,将五代高僧梦英法师所集的十八种篆体,扩展为三十二体,并对应《金刚经》三十二分,分别用三十二种篆体抄写《金刚经》中的一分,每章作一种字体,并注出各体源流,后附释文,成为篆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集篆体作品。查公藏此经今存以明刻最早,年代较早者三部:山东省图藏明永乐十年刻一部、首都图书馆藏明正统二年刻本一部、台北故宫藏明嘉靖十三年刻本一部,此外万历汪可受、倪锦两板及崇祯刻本近二十部见藏国内外公私藏家。此件拍品首附扉画四折,末附韦驮像一折,卷前赵孟俯大字书序,卷末“重刊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序后署“大明嘉靖癸亥仲春吉日/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二行。此本不见公藏着录,首次出现。试谈明嘉靖四十二年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源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最早由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译成。全经一卷。此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唐义净五种译本。除汉文译本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鸠摩罗什(44—41),梵语Kumārajīva,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灭后凉,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今陕西西安)从事译经。鸠摩罗什率弟子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以及《十二门》、《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妙智慧一词的梵语音译,妙智慧是指比智慧还高的层级;“波罗蜜多”也为梵语音译,意为到达彼岸。“经”通“径”,指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色、无色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后方可成就。《金刚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此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流传甚广。相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正信稀有分》、《无得无税分》、《依法出生分》、《一相无相分》、《庄严净土分》、《无为福胜分》、《尊重正教分》、《如法受持分》、《离相寂灭分》、《持经功德分》、《能净业障分》、《究竟无我分》、《一体同观分》、《法界通化分》、《离色离相分》、《非说所说分》、《无法可得分》、《净心行善分》、《福智无比分》、《化无所化分》、《法身非相分》、《无断无灭分》、《不受不贪分》、《威仪寂静分》、《一合理相分》、《知见不生分》、《应化非真分》等三十二分。实际上,《金刚经》的三十二分从产生到定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五代时期才最终定型。北宋初年,金石学肇兴,僧人书法家梦英搜集自古流传的篆书,集成《十八体篆书碑》,书写南朝江淹五言诗《休上人别怨》,这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篆书集大成者,碑石现存西安碑林。此后,宋(另一说元)僧人道肯在此基础上,不断搜访续集,终于汇成三十二种篆体文字,并用这三十二种篆体文字分别书写成《金刚经》的三十二分。道肯,字莫庵,北宋景德间杭州灵隐禅寺比丘。这部《金刚经》为明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此经一纸五个半叶,每半叶四行,行七字,白口,上下双边,开本高:.5厘米;宽:14厘米;版框高:宽:。此经为经折装,共四册。卷首有皇庆二年(11)赵孟俯撰《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释迦摩尼说法图、《开经宝偈》。正文后有:正统二年大庆寿寺黙庵《重刊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题记:大明嘉靖癸亥仲春吉日/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护法韦陀像。《开经宝偈》和《金刚经》正文用道肯集成的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符刻书、钟鼎篆共三十二种篆体文字书就。首先用三十二种篆体文字书写《开经宝偈》,每字用一种篆体,并在《开经宝偈》末注明每种篆体的名称。其后再用三十二种篆体分别书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三十二分。例如,用玉筯篆书写成“法会因由分”;用奇字书写成“善现启请分”;用大篆书写成“大乘正宗分”。为了便于识读,每种篆体文字,皆有楷书对照。在使用每一种篆体文字前,附有一段简要说明,如“玉筯篆,阳冰善之,此体至今用”。此经字大如钱,楮墨精良,美轮美奂,堪称篆书艺术的大制作。经中三十二篆体取象于日月星辰、草木鸟兽,造型各异,篆体文字,笔划遒劲,精雕细刻;经首扉画所绘人物,线条细腻,神采各异。这部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刊刻印施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从题记可知,是据正统二年《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重刊而成。正统二年大庆寿寺黙庵撰《重刊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称:“菩萨戒弟子福善伏覩莫庵肯公所集古法篆书《金刚般若波蜜多经》,犹获如意之珍,深可爱乐,悦怿于心,思欲传示无穷,续佛慧命,谨捐赀贿,重绣于梓,印施流通……偶一日持是经过余请序,故书其梗概云耳。”,由序文可知,福善得到莫庵肯公所集古法篆书《金刚般若波蜜多经》并请大庆寿寺黙庵撰序。福善,即御用监太监李童。礼部尚书胡濙曾撰《御用监太监朴庵李君碑》,可知,李童(—),字彦贞,号朴庵,法号福善,江西庐陵人。得英宗赏识,权倾一时,景泰初,得赐玉带蟒龙服。有学者研究认为,《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最初由元仁宗命高僧明仁刻于京师,赵孟俯作序,已不见传本。明永乐十年()重刻,半叶六行,行七字,仅山东省图书馆藏一部。正统二年()李福善刻本当是第三次刊刻。这部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刊刻印施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虽然依照正统二年()李福善刻本重刊,但目前为止,不见流传与著录,可见传世稀罕。另外,从该经题记“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来看,这部《三十二篆体金刚经》很有可能是由内府司礼监经厂雕造完成的。年11月21日

Lot22千手观音

清光绪四年()金陵刻经处刻本,1张纸本

17×66cm

无底价(2)

提要:画幅左镌刊记:“光绪四年岁次戊寅三宝弟子智开谨遵造像量度经摹绘/金陵刻经处锓板”,观音造型庄严殊胜,刻工细腻,技法纯熟。

Lot2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鸠摩罗什译姚秦

日本延宝七年()刻铁眼藏

册带箱?经折装纸本

5×25.2cm

估价:RMB,—,

提要:《铁眼藏》是由日本铁眼禅师发愿募刻的汉文大藏经,又称为黄檗藏。该藏刊刻于日本宽文九年至延宝六年,经版刻于山城州宇治郡黄檗山宝藏院,印经房设于京都。全藏据《嘉兴藏》覆刻,后据《高丽藏》校勘修订,略有补增。拍品为大般若经六百卷全轶,原装原签,带箱,如此大部头汉文大藏经拍场罕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