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咋就香了2500年

2024/10/2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大智若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百度汉语解释:

[dàzhìruòyú],也说大智如愚。意本《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愚笨。

百度百科解释:

大智若愚,汉语成语,拼音是dàzhìruòyú。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出自《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金阳解读:

成语大智若愚,成语出自《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其实這個成语的原文在《道德经》里并没有,它不像前面的成语,都是《道德经》的原句,或者是原句的补充,或用一些假借的字来代替。但是这个成语恰恰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很重要的概念。

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形容一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恰恰像是一个愚钝之人。

今天的现象世界,谁都不想当愚钝的人。但是,愚钝之人,可能也不见得的不好。苏东坡有一首诗,叫《洗儿诗》,他写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因为他这一生太聪明了,反而被聪明误了一生。这也是成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来由。苏东坡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他就是为了突出他的聪明,改了王安石的菊花诗,才被王安石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当苏东坡到了黄州,看到菊花在西风下吹落一地的花瓣,象是满地黄金,才知道他自己错了。苏东坡以为他知道的东西就是对的,但他不知道,他所知道那个东西只是一个他认知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甚至并不是真正的结果。而今天的我们,也会用自己的认知,来当作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这就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没有大智慧的一个根本原因。

老子在这里讲的“大智”,并不全完全是今天我们说的“智慧”的意思。

一般来说,“智”代表的就是智慧,现在文字里呈现的智慧,包含两块内容: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内在的认知能力。这两块加到一起,相当于一个人用他的认知能力来解决现象世界存在的问题,这才证明他有智慧。这个智慧更多的一部分是现实的,是物质的。

智慧这个词里,佛家也有一个概念,就是“般若”,佛经翻译成汉字的时候,没有用“智慧”这两个字代替,而是用“般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心经》、《金刚经》,还是佛经12部《大藏经》,都专门有一个般若部。比如《心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它有智慧的层面,有智慧的意义,但它又不完全是我们中国人看待智慧的状态。因为我们中国人看待一个人有智慧,是他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来证明他的智慧。而从佛家来看,“般若”,是一个人内在的觉悟,比如说六祖慧能,他一下子就理解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他对禅宗理解的境界,因此,“般若”智慧这是一个境界上的东西,不是一个实相。

但是中国的智慧,却是需要用实相去反证的。举个例子,前两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王阳明比老子、孔子还要伟大,还要有智慧:因为王阳明用他的智慧,打败了朱宸濠,建立了万世之功,他的智慧得到了证实。而老子、孔子,说是圣人,说他们伟大,却连官都没当好,最终还周游列国像丧家犬一样。一个人的日子都没过好,能证明他有智慧吗?他没建立事功,能证明他有智慧吗?

可能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想法,但是,这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个人有智慧,有机缘,他就能建立事功,没机缘就做好自己。其实老子和孔子也做过国家的管理工作,做的也挺好,但是这个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他们用智慧完成的事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

老子是用他的一生,发现了有一个掌控天地的存在,他把这个存在叫“道”,并把这个“道”发展成为一个思想体系,生成了道家智慧。他所留下的《道德经》,文字里面渗透着对天地万物的觉知,虽然这个也是个实相,但是他为万世指明了真正的人生,为后人寻找到永恒长存的一个发展规律,这个是大智慧。

孔子也一样,他创立和发展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根基,深入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骨髓里,也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的基石,至今仍不过时。即使是王阳明的心学,也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框架。

王阳明的确也很有智慧,打败朱宸濠也很伟大,但那个只是一下子的功劳,而老子和孔子的,才真正是万世功。老子和孔子的智慧,不单只是适合中国人,而是适合全世界的人,适合全人类的人。因此,他们的智慧,也被全世界接受,这才是大智慧。这个大智慧,也是他们觉悟了天地大道的自性圆满。

但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当下的状态,从现在的人理解的角度,就显得有点愚蠢了。就比如孔子,在春秋的鲁国,孔子的确混得并不怎么好,他周游列国十多年,推广他的治国主张,历经千辛万苦,虽得各国国君厚待,但并未得以重用。然而,孔子并不气馁,回到家乡,继续完善他的思想体系。

因此,一个真正大智慧的人,在当下的立场里就被看作是愚钝的、是比较傻的人,因为都没有去追求名和利。大家看,今天人人都在想着赚大钱,股票升了,房价升了,关心的都是这些东西。有人说,如果不理财,财富就会衰减了。但是生命一天天在减少,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当一个人的生命都没了,财富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更要珍惜的是生命的衰减,要用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用生命去追逐利益。

那么,什么能让生命更重要更有意义呢?生命要用来完成什么呢?其实,如果读懂了老子的大智,就明白,这一生的生命之用,就是要不断提高内在的智慧!用王阳明的话说,是“致良知”,就是悟天道智慧。老子也讲过,人生无非两件事:治人侍天。治人就是不断的修行,完美自己;侍天就是悟道,就是觉知大智慧。人生就这两件事,其他的事都不是大事。所以我们就明白老子留下的大智,是让我们今天每个人都用生命追逐生命的圆满。虽然在当下的状态,可能在世人眼里,我们不去跟那些追逐利益的人争利,看来是有点愚笨,有点不够聪明。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苏东坡的《洗儿诗》,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然后好好的把这一生度过,真正成为无忧无虑到公卿,这是苏东坡的期望。他觉得他自己这一生因为太过于小聪明,所以缺乏大智慧。但是人的一生当中,遇见的任何事都是对他人生的历练,如果苏东坡没有小聪明,他就不会被王安石贬到黄州去体验生活,最终可能就无法成就苏东坡在文坛历史当中的大成就。从这点,也启发了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在生活中真正的体验,只会空谈道,空谈智慧,那都是虚的。可能有的人在课堂上天天滔滔不绝,但都是纸上谈兵,可以当作知识消遣一下,却它不能真正激发我们内在自性的提高和觉悟。所以今天的我们,恰恰需要在生活里去磨炼,在磨炼中体验老子讲的道,觉悟自己的大智慧。

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老子智慧的目的,是在于找见我们自己,真正明白我们是谁,让我们自己这一生每件事都走在道上,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就自我。我们不用跟别人比,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比较的社会,比考试,比求知,比升职,比财富,比官职,什么都在比,这一比人就痛苦,一比自我就迷失,所以活好自己,不争利不攀比,虽然在人世间看来,好像有点笨,但是不怕,做好自己,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这是我理解的“大智若愚”的真正内涵。

特别感谢金阳老师指导,林美玉师兄整理编辑,李社灿师兄整理文字音频,制作喜马拉雅FM金阳论道栏目,安小艺师兄访谈与坑坑师兄公关协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