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六度的第五度,是禅,还是禅定
2024/9/30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www.pfzhiliao.com/
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度是波罗蜜(多),所以在每个名词后加个波罗蜜多。波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的意思,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
这个第五度禅定(波罗蜜多),是不是以“禅(波罗蜜多)”理解更为恰当些呢?
禅——静虑,本身包含了定
禅,从佛学的角度看,应是禅那的音译,是个巴利语。一般又理解为静虑,为什么又是静虑呢?
在《解深密经》卷第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这个学事第五的静虑,相当于禅那,这个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的,如果再考察,玄奘翻译的经论里,除了《解深密经》之外,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以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也都是以静虑来称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度,也就是禅波罗蜜多。
静虑什么意思呢?粗暴地理解为安静而专一思虑,即先静,后能虑。这样一比较,后来说的禅定比静虑多了一个定,难道静虑不需要定吗?
静肯定需要定的,静里本身就包含了定,我们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所以静是在定的基础上发生的,当然儒家的定与佛家的定意义不同,儒家的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的追求的定向。而佛家的定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精神的调和,二者本质上或许有相通之处。
如果成立的话,那么禅或禅那,等同于静虑,而静虑通过:止-定-静-虑的过程完成了禅波罗蜜。
为何有了禅定
我们现在通常也把禅当成禅定,所以禅与禅定不分家了。本来人们也把禅看成定了,最明显的四禅八定,哪四禅八定呢?
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一看才四禅四定啊,哪来的八定?注意这里把前四禅的每一禅也算为一定,所以有了八定,这样看来,禅也是定。禅也是定,定也是定,禅定即禅,禅即禅定,在佛家经典里,有时分别解释,有时又互为通用,所以,不可以死板的。
禅、禅定、静虑,区别上不在名相上,只在心上
禅亦好,禅定也罢,或者说静虑,都是一个安立的假名,有时一禅便足,但有时还非要一个定不可。
这样看来,禅定不是呆呆地坐着啥也不想,还是要思虑的,思虑什么呢?当然是诸法之实相。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制心一处而不散乱;另一方面就是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正知见上,不受打扰来思维佛之法。
总结:有时想想,其实说的都是多余,因为佛学难治,一说就是错的,不信,多翻几本经典,马上连自己也说服不了,说明自己真的正知太少了,妄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