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僧只说家常话
2024/9/30 来源:不详有句俗语叫做“高手从来不拔刀,真僧只说家常话。”高手对决,比划两下子就见分晓,而真正开悟的僧人只说平常话,却蕴含着禅机。
赵州和尚几句“吃茶去!”让很多学僧开悟,而其他的机锋和棒喝不胜枚举,并不是和尚们故意转移话题,也不是他们哗众取宠,而是言语道断。要学僧在参话头的同时,在棒喝之下,超越语言的边界,达到心灵进入禅机的境界。
禅宗经常提“平常心是道。”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界,就可以获得开悟的境界。平常心谁都有,只是很多人都埋没了。什么叫平常心?就是吃饭睡觉,走路穿衣,依照自己的本性来,而不是依照人们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来。人类以前是自由的,并不会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而是会自由自在,在自然界生存。到了社会化阶段,人类才变得不自由起来。饥饿的时候,还不到吃饭的点,就不能吃饭,困了的时候,不到睡觉的点,就不能睡觉。走路不自由,总想着乘车,穿衣服的时候也不自由,总是要选择一下,甚至穿出门了又后悔了。其实,人性是自由的,只是被社会规则牢牢约束,要遵守规则,才能挣钱,不然就不能好好生存。于是,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失去了平常心,只是跟着别人走,只是盲从,一点都没有感觉什么不一样。当然,他们只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的可贵,没有看到自己内在活泼泼的灵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很难独善其身,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惟其艰难,才更有探寻和坚持的可能。除了遵循社会规则,就是在规则之内寻求最大的自由。可以把心态放平和,该工作还是工作,该生活还是生活,只是心态变了,保持一颗平常心了,也就知道什么叫做顺性而为,朴素自然了。禅师不打诳语,说的每句话都是朴素无华的,却让人感觉到凛凛禅机。
禅师写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无闲事,就是最好的时候,其实就是人解放的时候。佛对弟子说,放下,弟子放下了手里的东西。佛再说放下,弟子觉得没什么可以放下的了,只能放下心里想的事情,放下诸般执念,立刻获得了空的境界,知道什么叫做禅了。难怪禅宗讲“即心即佛。”朴素无华的语言,可以诱导大众悟透禅理,获得开悟。慧能开坛讲法,有僧人看到外面的风吹幡动,就说是幡在动,而另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慧能说:“仁者心动。”既不是幡动,也不是心动,而是心在动。一句朴素无华的真话直指人心,点明僧人的心态。
禅师说家常话,可以让很多人都懂,尤其是不识字的底层人们,可以获得开悟的机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写道:“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没什么太深奥的词句,像现代汉语,浅显易懂,要人们做到“心无挂碍”,什么都不想了,也就没有恐怖和颠倒梦想了,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语言朴实无华,就是家常话,却说得明明白白,至于人们能不能达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起码可以让绝大多数的人读懂,试着去做,而至于穷究文字本身的意思,而忽略了文字指引的方向,就算是误入歧途了。禅宗讲“不立文字”,目的在于让人们超越文字,直接悟入,而不至于在文字方面兜圈子。用了朴实无华的文字,可以诱导大众开悟,但文字本身并不是真理,只是一种对真理的指引,对真境界的一种引导。至于“教外别传”,就有点佛度有缘人的意思了。能懂的立刻就懂了,不懂的说一千遍也不懂。需要在禅师说出的一刹那,当下悟入,而不是四处传说,最终弄得以讹传讹。
《金刚经》中写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没什么难理解的词句,却说得很明白。就像道家所说的,“大道至简”,“大道自然”。越是真理越简单,而不是越繁琐。平常心是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是道。其实,佛道一体,只是说法不一样。道家讲修仙,佛家讲成佛,都是要人获得超体验的经历。而语言成了指引超体验经历的门径。禅师们要用人人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诱导,来棒喝,要人们超越语言层面的意义,直达语言指向的境地。
即便僧人读遍了禅师语录,也不一定能够开悟,毕竟阅读的是别人的经验,需要自己觉悟,才能获得佛的体验。也就是说,文字平常,只能指引方向,而纠结于文字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反而有害。
得道禅师对待平常人只会说家常话,要人用内求法,感知内在的灵魂。不用执着于外物和人,不用执着于文字,自己能够领悟,就算是悟入了。只是,说了家常话也只是度化有缘人。而无缘的人,只能等待下一次禅机出现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是禅师的一句话说得好,“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