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要做到五点以解脱痛苦烦恼,达到一
2024/8/30 来源:不详人生活在世上应该有信仰,它是对某个主张、思想有明确的认可。假如你信仰佛教就要虔诚尊敬和相信他,并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行动方向。
你信仰佛教,无论是皈依佛门弟子,或在家尚无皈依佛门的学佛信众,佛教并无职别区分,只是皈依佛门的比丘、比丘尼,他们有经过正式拜师、剃度、发证的程序,按照寺庙规定上班工作的职业僧人而已;但也有皈依后在家学习佛法者,其中就有一些艺人;另外还有未皈依佛门的在家学习佛教的信众,好比自学函授教育的学生。因为佛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为此你学佛的门槛并不是很高。
一、学佛目的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学佛目的是:研究宇宙的真相。
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佛教三宝、四大皆空、因果报因、四圣谛,选择中道和学佛修行。
“佛教三宝”:佛陀是觉悟者,是学佛信众的教授;学习佛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佛经;学佛者是皈依佛门僧人和信众,是佛陀的学生;通过学佛知法,以达到“觉悟”的人生最高境界,这就是佛法僧俗称:“佛法三宝”。
四大皆空”:“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每个人的生死都是四大分与合的分解关系。“皆空”是指宇宙万物一切因缘和合事物都是空的;他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凡是我们所见和感受到现象都是虚而不实的。告诫人们身外之物皆可抛弃,才可得以解脱。
“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是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这是佛教的缘起论产生的因果关系理论。你种的是毒苗,结的必是毒苗。这就是众生起惑、造业、受报。
“四圣谛”是佛陀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他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佛教选择的是中道”:佛教是外来宗教,它选择的是“中道”,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苦修,中道即不是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而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结合,心物达到完美融合的境界,也符合“不生不灭”的佛教理念。
“学佛修行”:学佛者通过修行的过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烦恼,当你进入佛学世界,它给予你的好处,你在修行过程中自会慢慢领悟。
二、修行是学佛者一生的历练过程
学佛要有真心修行,需要经过漫长艰辛的路程。信众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思想行为,可以依照佛法,通过修正、改正错误的行为;确切地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乱行为,弃乱归正。佛教认为:众生的本性都是佛,见性即可成佛,也有立地成佛之说。识自己本心,见自己本性的过程才是真正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态的一种历练过程。
三、修行要做到“六行”,“四动”这是学佛的宗旨
修行:一指修养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道行;六指行善积德。除这六点还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目前相比境界更高、胸怀宽广、视野开阔的修养水平。要学会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修行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间的苦乐,自已主宰自己的命运,达到脱离苦而得乐之目的,这也是信众学佛修行的宗旨。
四、修行必读的十部经典佛经
佛经是修行者历练行为的规范,阅经、诵经和探究佛经,可以了解佛教文化内涵,是度人向善良迈进的引路者,当你心有杂念时经书会告诫你修正错误,使你更为善良,福报满满。修行阅读的主要佛经有:1、心经: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信徒日常背诵的佛径。为唐代玄奘法师译本,最为流行。2、金刚经: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为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照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3、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大经,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讲到了。4、妙法莲华经。5、华严经。6、阿弥陀佛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9、长阿含经。10、地藏经。
五、解决烦恼感悟修行,要奉行“五戒”,“十善”
人活在世上总归有各种烦恼困惑缠身,使人深受各种痛苦,晚上睡不着觉,生活中有不如意的磨难。唯有从烦恼着手,斩断烦恼才是学佛修行的方向。
首先要奉行“五戒十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指“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言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善”侧重于修善。奉行“五戒”、“十善”,就是止恶业,造善业。所以佛教常说的修行重实质而不看形式,无论你读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那都是形式,重要的是你身上的贪、嗔、痴习气去掉了多少?能把“五戒”、“十善”完全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是鉴定你学佛成果的重要体现。当你已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清除了自私自理,损人利己的轮回思想观念时,周围的亲朋好友就会发现,你的生命本身已有很大奇妙的变化,你已从痛苦烦恼中得到解脱,自己将已达到一个善良脱俗的境界。因此学佛要真心修行,娑婆世界将是山清水秀一片宁静,莲花盛开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