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刺若法师,又为何被赐名为般若三藏

2024/9/13 来源:不详

翻开佛经,可以看到译师名字前均有这样的标注:“×朝×国三藏法师(沙门)”,接下来才是译师名。

“三藏”究竟代表什么?般刺若法师又为何被赐名为“般若三藏”?

般若三藏法师,原名般刺若,是唐朝时期的北印度迦毕试国(购宾)人,姓乔答摩。他7岁时出家,20岁时受具足戒。23岁时,般刺若离开自己的国度,前去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那烂陀位于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是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寺院规模宏大,曾有九百万卷藏书,历代学者辈出。

唐僧玄奘曾在此,跟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也在此跟从宝师子学习十年。

般刺若就在这里,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了唯识、瑜伽、中观、《金刚经》、五明等。

从那烂陀寺毕业后,般刺若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即年,抵达广州,旋入长安。

他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翻译,很快得到唐德宗的认可和赏识,于是令其长居长安,翻译佛典。

般刺若于年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两年后,他奉命出使迦湿弥罗国。不久,便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

紫色与绯色均为高贵之色,唐宋时经常以此赐予高僧。

“般若”,意为超越一切的智慧:“三藏”的意思为“经”、“律”、“论”三种圣典,而“三藏法师”即指精通“经律论”的法师。

贞元十一年,即公元年,南天竺乌茶国国王将手书之《华严经》“入法界品”进贡德宗。

次年,唐德宗下诏书,令般若三藏翻译此经于长安崇福寺。历时三年,共译成四十卷,史称《四十华严》,之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

后来,般若三藏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