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的意思是什么

2024/9/13 来源:不详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中最重要经书。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波罗蜜不是我们平时吃的水果,是接引我们去彼岸的意思。传说大藏真经有上万册,普通人穷其一生也是无法读完的。那就读一部《金刚经》吧,鸠摩罗什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字。据说这本经书能涵盖佛家思想的精髓,读懂《金刚经》,就能悟透佛学大智慧。

我研究这两个译本,鸠摩罗什翻译得比较简洁明了,玄奘大师翻译得比较细致,很多地方都用了音译。就像《心经》结语那几句话,直接用梵语音译是最合适的。鸠摩罗什版本中的须菩提,被玄奘译作具寿善现。其实,具寿善现就是须菩提梵语的意译。古代的梵语其实是很难翻译的,尤其是人名。须菩提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佛祖称赞他已得无诤三昧,为人中第一,称第一离欲阿罗汉。他智慧过人,且很有性格,每次化缘都会去有钱人家里。

须菩提很可能就是孙悟空那位神秘的师傅——菩提老祖。他悟到了空的本质,也许基于此,徒弟才叫做悟空。《金刚经》其实就是佛祖讲经的课件,也可以说是佛祖和须菩提的师徒对话录。有点像孔子的《论语》。

佛经不论篇幅长短,经义都是相同的。比如《心经》,只有个字,却通篇都在诠释一个“空”字。其实,《金刚经》的经义和《心经》差不多。玄奘大师翻译得最好的作品就是《心经》,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而《金刚经》还得看鸠摩罗什的版本。

在《金刚经》中,佛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住就是居住的意思,说心中应该什么也不能住,就是空着呗!

有人说,“住”指的是因为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向往而引发的执着心。色、声、香、味、触、法在佛法中称为六尘。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与之对应的还有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心经》中讲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又提了一句,叫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指五蕴皆空。佛家还喜欢讲“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这些能够看得见的东西也都是空的。为什么会空呢,去掉了执着心,自然就会放空。

有人说,住的意思是停留和留恋。

有人说,住是一种境界。

还有人说,住是一种执着心。

千年之前,古人翻译佛经的一个常用字,居然有这么多种解读,真的让人醉了。

“住”在梵文中是Sthiti。在佛经中,这个字简直无处不在。我觉得,住在佛经中就是一个动词,有做的意思,类似于英文的done,但更注重结果。

佛家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四个阶段,称之为成、住、坏、空。其中,住则是最后一个阶段。

首先是第一阶段——成,地球由气体转化为液体,再由液体凝固,不适合人类的生活。

其次是第二阶段——坏,地球被惨烈的破坏,还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到了第三阶段,就是空。地球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风灾之后涅槃重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住。在空无一物中,另一个新的地球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时期的阶段。

我们都身处在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一切众生万物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住,也就是有目的的去做。

我觉得住是一种介于虚无与真实之间的境界,以平常心很难体会到。经书看了千万遍,很可能悟不到住的境界。语言是最复杂的东西,它的复杂性在于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三十年前,我看报道称英国的农民只认识多个单词,却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可是我们认识了五六千个单词,和外国人交流起来还很费劲。关键问题在于语境,我们没有英语系国家的语境。曾经定居在悉尼的姥姥跟我说,去悉尼吧,环境比唐山好多了。忽略掉户口的问题,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可能我需要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来熟悉澳大利亚的英语。

我很想融入那个住的思想氛围。我想做什么,需要我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都是哲学的问题,佛祖探讨了那么多,很可惜,这个住字,我还是没想明白。

我读过很多部佛经,只感觉晦涩艰深,很难明了意趣。只能叹息唐朝的和尚知识水平欠佳,把文字翻译得不明不白。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发现一部最简单的佛经其实是最宏伟博大的经文。每一个字句,都博大精深。比如这个住字,可以理解成千万种涵义。思想到了,住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