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事明心附物显理金刚经与禅门公案的

2023/11/14 来源:不详

北京湿疹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092453.html

二重奏,本是音乐上专有的名词,指两种乐器同时演奏不同声部的表演方式,这里自然是借用。《金刚经》自鸠摩罗什译出,广为流传,成为参佛悟道的重要门径,禅宗受其影响尤大,典籍中常有宣扬讨论该经的记录;禅宗流行后,众人解读《金刚经》又往往征引禅门公案以为佐证,所谓“借事明心,附物显理”(《景德传灯录·池州甘贽行者章》),形成同阐佛法、共演妙音的“二重奏”。

一、《金刚经》与禅宗渊源

[宋]梁楷《八高僧图卷》之《达摩面壁神光参问》(局部)

禅宗在发展、定型时期,与两部佛教经典渊源颇深,一是初祖菩提达摩在讲授禅法时所选择的《楞伽经》四卷,他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说此经“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后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代代相传。但这并不是说只认《楞伽经》,四祖之后《金刚经》影响逐渐扩大,他自己即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五祖又将其推广给普通大众。《坛经》中记载惠能听闻《金刚经》悟道时说: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茂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茂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后来弘忍传授衣钵时,又为其讲《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法及衣,以为六代祖”。当然,这里的“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不会是弘忍的思想,是惠能弟子在编纂《坛经》时按照惠能的思想模子刻画出来的。真正把《金刚经》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的,就是六祖。除上所言外,《坛经》又云: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也就是说,读诵一卷《金刚经》即能悟道成佛!当然,惠能宣扬《金刚经》绝不是要众人逐字逐句生搬硬套、死板理解乃至机械顺从,他所采取的是“我注《金刚》”而非“《金刚》注我”的方式,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核心思想为理论基础与支撑,终究要发明的是其“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一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

[宋]梁楷《六祖截竹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二、以禅宗公案印证《金刚经》

正因禅宗吸收了《金刚经》的许多思想,有相互通达之处,等到禅宗大为流行的时候,方内方外在解读《金刚经》时又常常印证以禅僧之公案、语录,明末居士曾凤仪撰写的《金刚经宗通》即是典型。这里选取《金刚经》中三段重要的经文,将相应禅门公案罗列于后,以见曾氏独到之见解与发挥。

经文一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曾氏解释说:如来为普度群生,现种种形相、说种种法门,但“论实际理地,一无所得”“得即无得,说即无说,是为中道第一义也”。为表佐证,他引用了《景德传灯录》中的两则公案:

昔雪峰问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景德传灯录·德山宣鉴禅师章》)

又:

又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山曰:“不染污。”(《景德传灯录·首山省念禅师章》)

[宋]梁楷《雪景山水图》

经文二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曾氏解释说: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用过去、未来验证现在,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有这种流转之心,都是为“妄识所缘”,故而征引德山宣鉴禅师的公案云:

昔德山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山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山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山无语。遂往龙潭,发明己事。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五灯会元·德山宣鉴禅师章》)

经文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曾氏解释说:一切有为之法都如梦、幻一般没有实性,未尝生,也未尝灭,因此诸佛之涅槃,“不住于有为法中,亦不住于无为法中”,无须执着于涅槃入寂之相。故征引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的公案:

昔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竟。”(《碧岩录》卷七第六十七则)

曾氏赞叹说:“此挥尺一下,如电如幻,将《金刚》大意弹指道破,非志公妙智,几乎虚发矣。”但究竟什么是“《金刚》大意”呢?且看其又引百丈怀海禅师之偈文: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古灵神赞禅师章》)

推荐阅读:

千古禅宗第一“灯”:《景德传灯录》点校出版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上新:《金刚经宗通笺注》

《金刚经宗通笺注》(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明]曾凤仪撰张培锋笺注

繁体竖排

32开平装

-7---0

33.00元

《金刚经宗通》是明代曾凤仪撰写的一部《金刚经》注本。本书经文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为主,同时参考北魏菩提流支和唐代玄奘译本,打破一般通行本采用的三十二分的结构,以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所示“断二十七疑”为核心纲领;注文则节取长水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精要部分、傅大士之偈颂,又广泛采集宗门语录中相关机缘语句予以会通,揭示《金刚经》的思想内涵。本书特色明显,对于研究宋元之后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光绪十一年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校以咸丰三年本、《卍续藏》本及商务印书馆年刊本等,并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典籍、人物、名相概念等作出简要注释或解说。

《景德传灯录》(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宋]道原撰尚之煜点校

繁体竖排

32开平装

-7---0

.00元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北宋道原撰,记录自过去七佛至法眼文益禅师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尤详于南岳怀让(八卷)、青原行思(十三卷)两个系统,是研究禅宗形成、发展及流传不可或缺的史料。体制上,《景德传灯录》融合谱录体与记言体为一统,以谱录为经,以记言为纬,严整而灵动。

此次点校以《大正藏》本为底本,《大正藏》本以元延佑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三编所收“宋代三合本”为主校本,以《中华大藏经》第七十四卷所收《赵城金藏》本为参校本。

景德传灯录(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全3册·平装繁体竖排)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5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