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般若智慧,若能理解其中奥
2025/5/18 来源:不详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zhiliao/
人处一世,你必然有过一些疑问,我是谁?我在哪?我是怎么来的?我该去往何处?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废话”对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这一生都在寻找这个“答案”。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会各种处事方法,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找到那个“答案”,给自己的“心”以“清净”。
很多人对这件事“不置可否”认为是“瞎扯”,说这些个“没用”,生存才是“第一要事”。当然啦,这具“肉体”得保养好,唯有身体“健康”才能够去寻求那份“答案”,只是“心”都清净不下来,如何“寻觅答案”。每天抽烟酗酒,口出恶言,谎话连篇,无端造业,这样就是给你十辈子时间还是找不到那个“答案”。
幸好人类社会里从不缺“智者”,每个时代都有“应运而生”的人,他们的“天职”便是教导那些“迷茫”中的人能够找回自己的“本心”。古今中外明白自己的“本心”的人有不少,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充斥着“金钱”味道的时代,大家各自为“利”,一颗“本心”早已抛之九霄云外去了,每天忙碌着,算计着皆是为了取悦这副“肉体”
好在有经典流传下来,其中的智慧能够点拨迷途中的众生。佛教的经典可以,道家的经典可以,儒家的经典可以,基督教的经典也可以。世上有很多优秀文化可以点拨人们那颗“迷失”的心,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
这里以佛教经典中的《心经》为例,来聊一聊佛教思想对人生的“启迪”,注意这不单单是“信仰”,这是佛教的“哲学”,认知理解世界的“方法论”。
《心经》是《般若经》的总纲,几百字便概括了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希望人们能够悟到“空”。初读这些经典的人对一些名词概念会有很大“误解”,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根本含义,导致的结果便是看不下去,更甚者会错了“意”,用错了方法,反而把好好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因此南怀瑾大师说,这个佛法呀,最好是从小就学,要么就是等到老了再学,中途去学,高不成低不就还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不太建议人去学。个人认为有一定道理,比如《心经》中说的“空”。不明白的人就认为“空”就是什么都不要去“想”,一个人什么都不去想,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不成了“行尸走肉”的空壳了吗?“空”不是“没有”的意思,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
这个“不可思议”需要明白“般若”的智慧方能领悟到。“般若”是梵文的直译,翻译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无法表达出那种“意境”,所以“直译”。这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是让人觉悟的“智慧”。
能够拥有“般若”便能够“空”便能达到那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心经》中说“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等等皆是“般若”智慧的体现。把这个搞清楚这颗心就不会“执着”,面对“困惑”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长此以往下来达到“空”境,心里自然便“清净”了。
佛教所说的“净土”在我看来便是得到一颗“清净心”,能够拥有“清净心”人生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在“净土”中,常养自己的“身心”,悟到“空”便是悟“道”。
以这样一种境界去生活,起码生活中的“无常事”不会再困扰自己的“心”了,能够活在当下,晓得自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会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此的人生自然会得到那个“答案”,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这辈子的成就也就完成了,没有遗憾了。
因此“净土”就在“心”中,烦恼便是智慧,多向前辈学习,多看经典,自明自悟可得“般若”可到“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