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维摩诘经三个主题空性净土菩萨
2025/5/9 来源:不详《维摩经》专栏:08篇
《维摩诘经》环绕着三个主要议题而开展:空性、净土、菩萨道。
空性
从般若系经论问世后,空性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经紧接在般若经典后出现,将空性理论发展到「空有互融」的成熟境界。
耳熟能详的《金刚经》秉持着一贯「斥有立空」的角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最后还归于如如不动的空性。《维摩诘经》则在对立、差别的二分法上,经过统一,消融一切「相、非相、非非相」的概念,直到无示无说,默然无言。佛与众生无二,世间与出世间亦不二,烦恼即是菩提,不执着于诸法的生起与坏灭,才能超越分别,才是真正的中道。因此,此经最为核心的宗旨大意,就是「中道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不论在言语还是行动,多有不合常情地促使人反观、反思之处,要人在当下直捷悟入般若;而不像传统声闻乘那般次第引导趣入,更显出此经在初期大乘佛教派别里,重第一义谛、重无差别、重不退转的法门特色。
净土
空有互融的思想,展现在本经屡屡描述的净土之中。〈观众生品〉中,出现阿弥陀佛、宝德佛、难胜佛等名号,说到阿弥陀佛就会想到极乐净土,一佛一国土,这品可出现了十位佛陀!〈香积佛品〉中,香积佛的众香国,人身毛孔出香,饭食喷香,空气流香。〈见阿閦佛品〉里,无动如来的妙喜国,是孕育维摩诘的家乡,国土严饰,菩萨行净。
《维摩诘经》并不因阐述空性胜义,排斥「有相」的净土思想。相反的,本经提到好几个佛国净土,引用程度之多,呼应了本经「世间即净土」的诉求。「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国土的净或不净,在于「心」清不清净,所以「直心是菩萨净土」、「十善是菩萨净土」。从心清净做起,促进改善环境、庄严净土,所谓「不离娑婆,而直就净土」,亦是「中道不二」。
菩萨道
维摩诘是在家身分,有妻子亲眷、有事业、有交际活动,道业仍能精进;为了协助他人,不拘小节,游走于淫舍、酒肆,仍能洁身自爱。他充分展现「中道不二」——全面性的、生活即修行的一种人生态度,可说是人间菩萨的最佳代言。如同他对舍利弗所说:「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这些在菩萨道的实践就是:投入社群,发挥影响力,善用自己的优点及累积的资粮,积极参与利人利己的活动。
《维摩诘经》以空性深悟为本;又强调佛菩萨的方便大行。「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如同傲立在熊熊烈火中的红莲,菩萨的修行不受外相的限制与缠缚。除了自身修行自在,维摩诘度众有很多灵活善巧,这需要对人间无尽的热情与耐心。经中名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同母亲安抚教养吵闹无知的孩子,菩萨从众生的需求里,看到自己的责任。「度众」这门学问,维摩诘菩萨真是一等一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