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实修六祖坛经
2025/5/9 来源:不详塔似登云梯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整本
《六祖坛经》的精髓。其实,每部经都有
它的精髓,抓住了,你就能全盘吸收。
《金刚经》之精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心经》之髓在“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佛学的核心就在一个“空”,无论慈悲还是
智慧,都因缘于空。大般若经就是一部提
升智慧的大经,“般若”乃梵文的智慧。
至于慈悲,或称菩提,非在实践中修行不
可,不是读经诵经能及的。“无念为宗,无
相为体,无住为本”正是六祖慧能大师实
修慈悲的切身体验。六祖在猎人队里忍辱
隐修十六载,就是在日积月累提升自身的
慈悲心,去掉善恶分别心。忍辱也可谓“波
罗蜜”,与般若智慧相辅相成,以后细说。
猎人队队长三番五次赶六祖走,并数次要
致之于死地,六祖在心里没有丝毫怨恨,
最后在关键时刻还救了队长一命,说自己
一切把你当朋友。
“无念为宗”同“无住为本”一样,都是讲要
去分别心,消除概念观念,不能执着。
那六祖为什么要分成二句话来讲呢?原因
在于前者重在外境,后者重在自身。“无
念为宗”要修者不带任何陈见,任何设定
的观点框框去思想,任何判断裁决,分辨
好坏乃至取舍都是修行者的忌讳。一句话,
一视同仁。“无住为本”是去自身积久成习
的分别心,也就是我执,执着于自我的偏
爱,嗜好。比如抽烟喝酒成瘾的,都是
“住”在了自己的习性上,乃修行之大忌,所
以五戒中的第五戒就是“戒酒”。
相对来说,修自身陋习要来得简单些,
要不去评论评叛周围人事物则难得多,
这正是行话“心不随境转,而能转境”的
奥妙所在。打个比方,瘟疫流行,你
心如如不动,不恨病毒,不笑众生的贪
生怕死,不说防疫的对与错,也不讲“不
防疫”的是与非。一切都看在眼里,随看
随灭,如镜如影一样自然流动,自行生灭
最后说“无相为体”,这完全跟“金刚经”,
“心经”说的是一码事,要我们不要着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说容易,转到实修
上就不易了。行为当中如何能不着相呢?
其实一旦第一步真完成了,你能抛弃所有
的所知障,所有的条条框框,那么,什么
相硬要记在脑海里,难道美人相就过目不
忘?那时,只有银幕没有胶卷底片,随过
随放,随放随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