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要怎样看,才能懂得里面修行的道理

2023/6/23 来源:不详

《心经》是一部用以修行的佛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短短字,便成为诸多佛经的“统摄”。里面关于修行的奥妙,没有一定扎实的佛学根底,很难真正理解它。

无论是学佛的人,还是非学佛者,对于《心经》大多都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里面的“文字般若”。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从表面上,不学佛的人都能大概说明一二:能看到的,都是变化的,无论它如何变化,最终都会成空。

虽然很多人从表面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一旦里面涉及到修行方面,就不甚了了。这与修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要知道,一个人修行到底要怎么修。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修心,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如果不修心,一个人的境界就无法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上来看,我们先要理解它其中“空”、“色”的涵义。

我们所有遇到的事情,都在不断地放生着变化。无论它怎么变化,当它还存在,就是“色”。站在道家理论上来说,就是“有”。只有当事物完全不发生变化了,走入了最终的不变境地,就是由色转为“空”。站在道家的理论上,就是“无”。

《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心经》中的空与色,说白了也是一个相生的关系。

之所以称之为修行,就是要改变自身的不正确状态。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心态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别人骂你一句,你的心态会从中暴露出来。如果你觉得他不该骂你,你生气了,对于修行者来说,就属于一种不好的状态。

一般姿态高的人,涵养好的人,遇到事情不会斤斤计较。当别人骂他一句,他不会在意。这种境界,就比挨骂之后生气的人要高。

要想让自己的境界提高,当别人骂自己时,就要做到不生气。

从挨骂之后生气到不生气,就是一个心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色转为空的过程。

当你心中生气,证明你心中将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很重。你的心里,存在着“名利、地位”这些东西。当你逐渐将自己的名利地位放下的时候,别人再骂你,你会发现,没什么可生气的。

过去很多人讲要“放下”,他不知道到底要放下什么,就很难做到真正放下。说白了就是要放下心中对名利地位的各种追求。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不与别人接触,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由此可知,只有在事情中,做到放下自我的执念,才算是真正的放下。完全脱离事情,不接触任何人,那不叫放下,叫做远离。

《心经》中不仅仅只是提及了色与空,还提及了一个人的自我本性。当一个人放下一切,他的心会逐渐的定下来,他的心念就能达到不动的地步。这种状态就是《心经》中提及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想要达到这种地步,也非一日之功,也是要在长期的修行中,不断地让自己的各种心念越来越少,甚至没有的程度。这就好比我们拿刀斩断一根绳子,绳子的长度有限,当你不停地去斩断它,再长的绳子,终有一日也有斩断的时候。

《心经》的奥秘,就在于一个心。这个心有两种意思,一种代表着自己的各种妄想执著,需要修行的人,不断地放下;还有一种代表的是自己修行的信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斩断所有的妄想执著,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

从实际修行意义上来说,只有真正的在心上下功夫,你才能真正看懂《心经》中修行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