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关于和尚和尼姑不可不知的情趣小知识

2023/6/8 来源:不详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m.39.net/news/a_5478875.html

来源:顾颖琼博士说天下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主权,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衍,换成别人这样做,那只能认定是为了得回扣。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2

中国人信的到底是哪一个教派?

承的意思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由来

大乘佛教脱胎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坚守传统的佛法

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佛教发展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多位法师向各地和国外传播发展,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部派。按照流传线路来看,基本可分两个方向。古印度大陆的各个部派,向北方流传的,陆路的经过中亚细传到中国内地,或海路从印度南方传到中国的南方再传往中原一带,形成汉传佛教。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晚些传入西藏地区的成为藏传佛教。以上为北传佛教;另一个部派是分别说系的铜碟部,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南传佛教统一称为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的特色是兼融并蓄;弘法者只要说得圆融无碍,不妨博引各派教法。南传佛教的特色则是保守传统;弘法者必须谨守在固有教义的范畴内作解释,不能掺杂其它思想。正由于南传佛教的保守作风,才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依样传承、不变质。

为什么小乘佛教本身不叫自己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对这个教派的贬称

“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

对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

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修持方法

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经典经书

上部座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是佛陀在世说法的巴利文记录,较接近其原始思想。大乘教的主要经典《般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涅盘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均不被上部座佛教承认,他们认为这些经典是龙树、无着等北印度佛教领袖假托佛陀之名所写。

大乘佛教的境界就高于小乘佛教吗?

两者并无境界高低之分,只是对佛法的理解不同,小乘佛教坚守最初的佛法小乘佛教只自度,而不度他人,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为什么会有大乘佛教轻视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修菩萨道,小乘佛教修解脱道如果你想今生解脱,就学解脱道,想当未来佛就学菩萨道。

菩萨道修行者想放弃听闻佛法证悟阿罗汉的机会,发愿成为菩萨,最终成为未来佛去教化他人成为阿罗汉,或者想成为未来佛的弟子投生,而解脱道修行者,目的是趁着目前释迦牟尼的佛法还在世,赶紧的证悟阿罗汉,今生就彻底解脱,不再轮回。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小乘佛教就绝对不度人了吗

小乘佛教也会度人,但度人并不是其修行的根本,而且小乘佛教度人只是小范围内,而不是普渡众生。

3

佛法修行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福报吗,有什么清规戒律吗?

其实,佛法从来都没有说过你修行的时候必须要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这得视你的修行法门和具体情况而定。虽然有戒律,但也有居士戒比丘戒菩萨戒的区别。大家都是佛门弟子,受居士戒可以结婚,比丘戒是不能结婚的

进一步说,戒律的具体作用是帮你规范自己的行为,戒掉内心的欲望。如果你内心确实没有欲望,倒也不必拘于形式,否则还是守一守为好。一般来说和尚是受过比丘戒的比丘,那么他结婚确实犯戒了。但是根据他修行法门不同,也不能说他一定不能功德圆满。小乘比较重视戒律,结婚可能使他修行白费,大乘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如果他结婚也是为了帮助别人,那么是可以的

以前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个女孩爱上了佛陀的一个弟子,那弟子一直不答应,后来女孩苦苦追求,最后病倒了。弟子不忍,于是和她结婚。其他弟子知道了纷纷请求佛陀开除他,但佛陀说他这样做非但没有罪孽,反而有很大的功德。原因就在于他和她结婚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为求回报不是佛法,具体的看看金刚经,就明白。有些时候虽然是这样说,但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目光短浅,佛陀以方便故如此说法。总得先说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慢慢把你引领到正法的道路上来。否则没人肯来修行,那也没用

4

中国和尚可以结婚吗?

和尚不结婚,还是因为所信奉“人生即苦难”追求“涅槃”死亡---最高境界。入涅盘而登彼岸,出苦海永脱轮回的痛苦,结婚的结果就会生孩子---孩子又会死亡造成痛苦---无休止的延续意味无休止的苦难。所以,信奉色空学说的僧尼们不结婚不生育,意思就是永绝生死烦恼。

当然,不是佛让不让结婚生子。既然出家,就是为了方便清净修行,并且都是自愿的,若要结婚生子,又何必出家呢,出家后还要结婚生子,又如何清修呢。

对于佛教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佛就算是法力无边,也无法改变众生的因果,人类的所作所为以及灭不灭绝,也都是人类自己的因果决定的,佛又怎么能希望不希望呢。

佛的慈悲是为救度众生解脱,而不是纵容众生继续轮回受因果的苦,佛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人类的主宰,佛只是指导如何解脱,所以佛没有也不可能有希望不希望这回事。

4

和尚庙为什么要和尼姑俺分开呢?

要是真都到四大皆空了就不用修了。就是因为还没到所以才要分开。也有不分开的,比如藏密的男女双修,不过那要到好高的境界才行,一般是不允许的。

5

深度揭秘藏污纳垢的寺庙,你还敢去拜佛吗?!

1、一个故事:

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一个清洁工,已婚,6年前嫌工作累,辞了,剃度出家,当了假和尚,收入翻番。

不久后换了个庙,混上了执事,收入翻番。

过了两年,原主持退休,他接任,月入过万。

去年,他承包了一个新庙,雇了一个主持和方丈,自己还俗,买车买房,年入百万。

如今,他正在考虑寺庙连锁事宜……

2、寺庙到底怎么赚钱?

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

(1)门票收入

如今中国的寺庙,只要稍微有点名气,还有哪个寺是不收门票的?

(2)其他项目

而且不仅收门票,庙里的“高消费”服务项目还很多。

比如,烧香要买香,撞钟要花钱,求签要钱,解签也要钱等等。只要你有大把钱,寺庙就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服务,烧头香、敲头钟、办各种价格的水陆道场等等。

(3)功德钱

一般情况下,和尚会拿出功德簿让游客签名。并慷慨许诺:凡签上名字的,住持大师亲自念经,为您祈福消灾。结果签上名之后,沙弥才说:“名字不是白签的,要捐功德钱,多少随意,三、六、九都行。”你一细问才知道,所谓三、六、九,就是元、元、元,0元、0元、0元,随你挑选。

3、寺庙生意为什么好做?

一般游客到庙里,寺里的和尚就会劝你烧个高香,但外面的香是不得带入,据说不干净。等你烧完了才发现要几百元,甚至还不能讲价,因为讲价就表明“心不诚”。

香客大多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了。在寺内请一炷香,最低,最高10万!你不用咂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也许是四川峨眉山的宝光寺:头柱香拍卖,成交价99万!也不用担心自己没带足够的现金,因为和尚会拿出POSS机,让你刷卡。

4、寺庙的生存状态

和尚成了赚钱的职业,方丈们都是百万富翁!

如今寺庙里,不仅香火旺盛,甚至和尚都超越了公务员,成了最赚钱和最受尊敬的职业。

当和尚如此赚钱,这样就有了不少假和尚。比如,为赚游客的解签钱,有些寺庙还不惜请了几位假大师。这些“大师”已是业内的老江湖,心理素质好,能说会道。

他们很会看人,通过衣着、气质、谈吐即可判别是否是其目标,若是有钱人,“大师”会多花些心思,如果碰到学生模样的便说一句“你与佛无缘”了事。

这些,都成了很多人挣钱的渠道。

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成为其“掘金“的主力。

那些怀揣虔诚的游客跨入这些寺院的门槛的瞬间,就成为待宰的羔羊,少则数百,多则几万。在“大师”语言暴力的恐吓之下,佛门威严的气场和心诚则灵的心理暗示自然战胜理性,而那源源不断的功德钱最终落入了寺庙的口袋。

这项“生意”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签招聘合同,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高过白领。

这些“大师”多已有结婚生子,并在市内购置了房产,开着价值价值不菲的轿车。

至于方丈,作为和尚们的领导,自然收入更为丰厚。

前一段时间,不就有媒体报道:云南玉溪市灵照寺方丈遇害后留有多万个人存款吗,甚至为了存款其女儿和寺院就遗产归属还打起了官司。不要感到意外,如果和尚是个不挣钱的职业,方丈能有几百万存款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