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显现,实际上都是由心所造
2023/6/8 来源:不详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156282.html
《佛子行》的三个层次
今天在座的部分人,可能跟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缘,如果你们能接纳我的观点,希望将来能把这部论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学术知识的人可以研究,有修行经验的人要去读诵、修持。因为这其中的甚深意义,如果只是研究,恐怕这辈子也难以通达。
比如《佛子行》的前面部分讲,获得难得的人身时,应该远离恶劣的环境、朋友,好好闻思修行等等,这些是前行的道理。
中间部分,讲到人生要希求的三种安乐:下等是自己小心谨慎取舍因果,希求今生的平安、快乐,这是下士道;中等是从世间苦海中出离,希求自我的解脱安乐,这是中士道;上等是不顾自己的痛苦,为了众生可以付出一切,希求众生的解脱安乐,这是上士道。上士道中又包含了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等很多佛学专用的修法。
最后部分,则讲到一些甚深的道理:世间一切显现,实际上都是由心所造,而心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只有泯灭了能取、所取,才是真正通达《佛子行》的奥义。
在专业的佛法面前,非佛教徒或者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会容易打瞌睡、心散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要研究这部论典,大的框架就是三种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在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法都是一致的。
搞懂两个要点,疑问迎刃而解
如果没有分清这三种层次,即便是佛学研究者也会遇到很多难题。
我接触过很多提问者,他们对佛教的疑问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不懂大乘和小乘的关系;第二,不懂胜义谛空性和世俗谛显现的关系,从而觉得矛盾重重。
比如“佛教说看破一切,为什么又要精进成就、利益众生?”“佛教说一切都是空的,为什么会有眼前的这些景象?”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这两种关系不懂。如果在佛学方面稍微研究一下,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难。
刚开始人有自私自利,希求自我的快乐、解脱,这种心态很正常。那些去寺院拜佛的人,就是想得到诸佛菩萨的保佑,祈祷自身离开烦恼,获得清净的解脱,对这一部分人来讲,非常合理。
而佛教讲的看破和放下,是到了最后,抉择究竟的见解和意义时,承许一切都不存在。如果学过一些中观论典,比如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等,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前一段时间,在座的很多嘉宾,包括美国和德国的一些教授,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的中观、因明和修行次第。我也呼吁学者们,如果有兴趣研究藏传佛教,不但要学习它的广大行为方面,比如发菩提心的方法、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等,更要学习甚深见解方面,比如中观思想和般若空性的智慧,相信对你们的人生,会带来显著的变化和利益。
对于弘扬真理,我会站在公平的立场:只要是这个世界的真理,都应该去追寻、获取,这个途径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一辈子以研究藏传佛教为主,因此会建议大家多学一些藏传佛教的窍诀和理论体系,平时的许多焦虑、疑惑,在闻思的过程中就会迎刃而解,以后再慢慢学习更深层的空性智慧方面的道理,进一步放下执著。
菩萨特别悲悯的人
《佛子行》里还会讲到,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挫折时,怎样转为道用。这对现在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比如有人诋毁你,让你感到痛苦,此时如果能有大乘佛教的心态,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善知识、父母、老师,痛苦自然会消失。这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
世间的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佛教的思想不会这样。小乘沙门四法中讲,别人害我,我不害他,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而在大乘佛教中,不但不害他,还要帮助他。到了这一步,很多学者会想不通:“那太不讲道理了,明明他在害我,为什么要帮他?”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做,看你的心达到什么境界,如果境界比较高,像菩萨那样,就会特别悲悯那个害你的人。
印度的著名论典《中观四百论》中,有这样一句偈颂:“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意思是说,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那些极其恶劣的人。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中,还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个母亲生了五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都正常,生活得很不错;唯独一个孩子没有生存技能,无法独立生活。但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她这个最无能的孩子。
可能大家将来也会这样,在自己的孩子中,对最没有能力、脾气最大、心眼最坏的那个,会更加关爱。大乘佛子就是这样,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恶劣的人,会更加着重地度化他。
但度化众生并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教会开许一些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符合小乘佛教的戒律。有些大乘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会放下对自己有利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能招来别人的讥嫌、辱骂,在生活中遭受很多痛苦,但他愿意。只要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只要能将一个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不要忘了今天的发愿
今天在座的人,百分之八九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人生往往充满信心。我听过很多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包括昨天发言的一些同学也在说,“不当银行顾问,去偏远地区当老师”“要做新闻记者,说出这个时代的真相”等等,总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有这样的信心,很值得随喜,但到了将来的某一天,你还会不会记得?
以前有个问卷题目是“当初你为什么选这个?”很多人都回答“不知道”。所以不要忘了今天的选择。
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要停留在大学的某个理想,或者脑海中的某个理论中,以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社会、环境,乃至前世的积累,众多因缘聚合的时候,你才会成功。包括将来到底能不能做菩萨,也是靠自己。
有人会想菩萨的境界是不是很难达到?也不是。实际上,菩萨的含义并不复杂,按照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的观点,当你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一切众生,从生起这颗心开始,就可以算是菩萨了。你的名字不再是“凡夫”,你的人生意义也从此不同。所以,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从身边做起,谁都有这个机会。
德国有一个女孩,12岁的时候眼睛就看不见了。在波恩大学读书时,她发愿学习藏族的盲文,也有说法是她开创了藏族的盲文。后来她到了拉萨,发现那里有一两万盲人,却没有盲人学校,于是在拉萨建立了第一所盲童学校。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自己虽然有正常的双眼,但如果去一个陌生国家创办学校,恐怕也很困难。而那个女孩据说已经在筹备印度的盲人学校了。
的确,心的力量在人生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生命短暂,如果不努力争取,很多该做的事就会错失机缘。
这次大会结束后,大家在最初几天可能会有一种热情,觉得效果很好,但就像我在大会第一天说的,你们要好好记录,如果不记录,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忘记。人的记忆有限,再过十年、二十年,今天学到的很多知识还能不能用得上,不好说。
抓住机缘,行动起来
前两天的热点话题环节,我们也探讨了低碳与低贪、就业、道德等社会问题,当时台上台下互动得很好,大家都很关心,找到了切入点;但回去之后,在你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至少做到其中的一点?理论上框架再大,实际中不一定能实现,因此希望大家能行动起来,哪怕帮助一个孩子,或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和发愿。佛教说“愿大力大”,每个人都可以在正能量方面,发自内心地做一些事情,影响这个社会。只要是善的,并不一定非要带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性的意味。
这几天,阿维夫教授、伯金教授等各个学者,都认真探讨了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光听一次就可以了,应该延续下去。可持续下去,这是关键。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几件事,去帮助一些人:
第一件事,是启动《弟子规》的传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这在大学中很有必要。今年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将成立“学仁社”,针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建立强大的团队,推广《弟子规》为主的传统经典,通过各种方式,在各大高校培养、培训一批老师。请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这是交给大家的一个任务。
你们明天就会离开这个地方,但是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去做,会比较可惜。在座有这么多的智者,希望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善巧方便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有很多的机缘,如果没有抓住,以后不会有。
第二件事,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大乘佛教的《佛子行》,我以前也讲过这部论。大乘佛教浩如烟海,值得所有的智者去探索。如今有很多人到藏地去拍照,其实拍风景不重要,要拍内心的照。如果拍藏地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种照片很快会消失;更重要的是,找到大乘佛教唯一完整保留至今的传承——藏传佛教,它源远流长,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
最后,我简单讲一个佛教中的比喻:上等马,不用主人鞭打,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跑;中等马,要被鞭子碰到才会走;下等马,怎么打也不会走。学习也像这样,有些人稍微得到一点表示、提醒,就会领悟很多道理,并且付诸行动;有些人,再怎么讲也不一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