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仁王大品等皆属
2023/1/10 来源:不详老中医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1113/9684933.html
一、般若时的生起
在佛陀最初说法之三七日,“华严时”的华严法会上,小乘根基的众生如聋若哑,完全不得益。
所以,佛陀用十二年的时间,降低维度,施设权法,在“鹿苑时”开讲阿含小乘,使小乘人知道三界皆苦,通过修行,断烦恼证涅槃。
但是声闻人不知道,这不过是佛陀为了鼓励大家,设立的短期目标而已,这三百由旬的化城,距离五百由旬的宝所,也才走到半道儿。
声闻人很执着的认为这就是终极目标,所以沉空滞寂,安住小法,不肯发大心行菩萨道,所以,佛陀为了破斥小乘人得少为足的状态,开启了“方等时”大乘经典的教导。
佛陀用了八年时间,处处弹偏折小、叹大褒圆,让二乘人慕大耻小,自悲败种,生起回小向大之心,虽然如此,但是他们对小乘的断证之法却久久不能忘怀。
所以,接下来就有了佛陀讲说诸《般若经》的“般若时”,目的就是为了转教付财,融通淘汰,荡涤这些二乘弟子对小乘教法的情执,虽然他们已经生起大乘信心,但对菩萨道似乎依旧缺乏足够的热情。
二、般若时名字的来历以及含摄经典
“般若时”同样是以经命名,此时佛陀所说经典,包括所有般若部经典。这些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名中都有“般若”。
先了解一下“般若”,般若是梵语的汉语音译,相似的发音是bōrě,又被翻译成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钵剌若等等。汉语意译是智慧,但又区别于我们理解的凡夫的世智辩聪,所以又称为妙智慧。菩萨的六度万行,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智慧度”。《大智度论》云:“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别五时来讲,般若时可以说是佛陀弘法经历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讲说诸部般若整整二十二年,现存般若系经典的数量也仅次于方等时。
其中以玄奘大师所译之《大般若经》最为瞩目,居藏经之首,整部经共六百卷,四处十六分,在智者大师的时代,《大般若经》尚未全译,据后世统计当时约有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
而我们所熟悉的《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属此列!
三、般若系经典的教法特色
佛在般若时的教法特色,从天台宗的角度来观察,分别如下:
从化法四教来判,包含“通、别、圆”三教,其中,带通、别二种权理,正说圆教实理;
从化仪四教来看,是渐教之末;
从五时相生的次第来看,正是第四时;
从教法纯杂来看,是带半明满之“带”;
从别五时的教导意义来说,经历了之前的华严拟宜、鹿苑诱引、方等弹斥,至般若时,则为“淘汰”,淘汰情执;
般若有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之分,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教;
因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故是圆教;
又其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涅槃,非有为无为等,则带别教义。
二乘人于方等时,生大小各别之情执,故于般若时,示大小融通之法门,遣却其情执,会大小乘皆摩诃衍,但此时仅会法不会人,故称“法开会”
四、以譬喻明时间
以日出而照的顺序来譬喻,在五时中,般若时是第四时禺中时(将近午时,五时日照之譬,在前文中有谈);
以牛奶五味提纯的过程来譬喻,前之方等时为生酥味,生酥继续提纯就是熟酥,所以般若时被称为熟酥味。
此时大众的根性已逐渐调熟圆满,只待法华会上之开、会、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