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是怎样的境界认真体会这5个字,弄明白
2024/9/22 来源:不详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znlvye.com/m/
俗话说得好,心外无佛,也就是说佛不是向外寻求的,真正的佛就是你自己,所以也有“人人皆有佛性”的说法。
你之所以没成佛,那是你的觉性不够,其本心被尘埃封得太密,以至于佛光无法照到。
那么如何才能让佛光照到呢?答案是修习佛法,诵佛咏经。只要参悟到一定的程度,佛光会自然照见,那时你也会重见光明本来。这也是修行佛法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但许多人穷尽佛理也未必有机会见其本来,当然也有少数人因几个字或几句话就能明心见性,悟见菩提真相。
这是为什么呢?
观音其实在佛经里有许多的关键词或关键句都曾有过让人猛然顿悟,如六祖慧能就是在砍柴时,听到有人诵《金刚经》的“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然后与佛结缘的。《心经》这部书里也有很多词句也有这种让人突然觉悟的殊字良句,以下说的这5个字“以无所得故”就是其中之一。
如来像上篇文章讲无得是观自在的结果,《心经》里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对前面所说的总结。
佛像因为这一切皆无,“以无所得故”,而得菩萨的自在境界,佛家称之为“果位”,所以也称说“菩提萨埵”。
但“菩提萨埵”不是谁都可以称此名的,他是“以无所得故”而得其名的,必须达一无所有的境界,自在清净,一切皆无。所以从“是故空中无色”到“无智亦无得”这一大段话,说的是观音菩萨的境界,是他观自在之所至,即观自在的结果。
佛塔“以无所得故”,这句话就是观自在的总结。观自在的结果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所得,还没达到自在的境界。
本心原来什么都没有,一有就乱套了,就落在六根里了,就有了“五蕴”。本来没有,并不是不能有,而是得而不有,这才是“以无所得故”的意思。
“无所得”是有而不得,因为不得,所以才一无所有。观自在而觉悟的人,悟得自在本空,即使执有,仍然是空,仍然不得。
因为本来就得不到,你想把什么东西装在本来里呢?什么也装不进去。所以自在本空,不碍其有,也不碍有执,也不碍六根,不碍色受想行识,因为本来没有,有也没有,得也不得。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真正的意思,至此境界,方为菩提萨埵。
只有无所得,才有可以谈成道的可能。“菩提萨埵”就是菩萨,是觉悟了的生灵。观音菩萨就是由观自在,至“以无所得故”,而得“菩提萨埵”的菩萨之名的。我真正知道我的自在,我就觉悟了。自在本无所得,得也不得,又有何可得?这就是自在。
人得自在,就觉悟了,就称为菩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是说因为一个人观自在面终于情得自在,则一切有无得,就是这个原因,这个人才是真正见到来的人,才可以称为菩萨。
菩萨是观自在的人,但观自在不定能够见到自在,而真正见到自在的人,必然一切不得,而到了一切不得,这个人就真的可以称为菩萨了,因为他已由观自在而得自在了。
所以“观自在是进入菩萨道,而“无得”是达成菩萨道。菩萨是得自在的人,到了无得而得自在,他使成就了著萨道,所以就可以称名为菩萨了。
无得则无挂碍,真正“无得”了,一切有就都不再能扰动我了,因为心里已经没有挂碍了。为什么呢?因为心中无得时,便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知“是诸法空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并不是一切没有,此时眼耳鼻舌身意其实都有,色声香味触法其实都有,色受想行识其实都有,一切所知所见其实都有,但是我心里却没有挂碍,因为心中无得,视为已空,如水虽有波,但水无所动。这就是“心无挂碍”。
有一部电视剧叫《天道》,里边的那位大师说得好:”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娌“,但真的执着于”涟娌“就着相了。
佛塔“依般着波罗蜜多故,心无挂得”,这句话是又反过来说的,是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因为是“行深般着波罗蜜多时,所以才到达“以无所得故,苦提萨缍”之境,于是方能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心无物,也就心无挂碍了。
《心经》讲到这里,就又把前面第一句话解释了一遍。它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綞,就是解释“观自在菩萨”的,他是因为观自在而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才称名为菩萨的。所以你若观自在到无所得时,你才真正到了菩萨境界。而“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则是解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
图像心中的苦厄来自于有挂碍,心无挂碍,何苦之有?这是观自在的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