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人生的意义,便是为了众生而艰难前

2024/9/19 来源:不详

说起《西游记》这部小说,你可能不会陌生。《西游记》里有一位“唐僧”,想来你肯定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让人感觉有些迂腐和絮叨,并且似乎没啥真本事。但其实,“唐僧”这个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厉害角色。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公元年-年)。

或许你会奇怪,为何玄奘会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呢?这是因为,玄奘大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才得了这样的尊称。而他作为法相宗的创始人和佛经译者,则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在世人看来,玄奘法师这一生绚丽却也短暂,并且还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你读了今天的故事,或许会对这位“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语),有一番不一样的认识。

01出身儒学世家,却迫于生活而出家

玄奘法师俗姓陈,乃东汉名臣陈寔后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齐时出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博览群书,专心治学,为人正直,被远近乡邻所敬重、爱戴。

隋朝仁寿二年(公元年),玄奘降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为他取名“祎”,意为“美好”。可见,玄奘的父亲对他抱有极高的期望。

玄奘尚年幼时,就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但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陈素便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玄奘十一二岁时,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学习佛教经论。据说,在众多的佛教经论里,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经》。

二十岁那年,玄奘正式受戒,这之后跟随景法师学习《大般涅槃经》,跟从严法师学习《摄论》。经过短短几年的刻苦学习,玄奘就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复述给别人听,不仅融入了诸多个人见解,并且还讲得非常详尽,因而也博得众人的钦佩。

玄奘聪颖好学,极具进取心。他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心想着,不如走访大江南北,遍寻名师,说不定能够在佛学方面进行更为精深的钻研。

在四处游学的那些年,玄奘靠着过人的毅力积累下大量的佛学知识。但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佛教各学派的学说都存在歧义,这让他心中大为困惑。为了扫清困惑,就决定前往天竺求学。

于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长路。而唐僧取经的这一壮举,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文学题材。

02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

在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路上,发生过许多故事,有些见于史料记载,有些则流传于民间。这些故事让玄奘西行之路变得更加曲折,但同时也丰富了玄奘法师的见闻。

玄奘法师西去取经途经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礼敬僧人之地。比如说,现今吐鲁番一带,在唐朝时名为高昌。高昌王室向来信奉佛教,听说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取经求法必将路过此地,高昌王和王妃以及其他王室成员,早早便在城中等候着了。

这天,夜色已经很深了。高昌王远远地就望见有星星点点的亮光。原来是几个人高举着火把,正缓缓向前行走。直到这些人走到面前,高昌王才看清楚,在这些人之中有位身材高大的僧人,举止言行,皆与众不同。

高昌国王心底深深一震,便恭敬地说道:“莫非这位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吧。”

玄奘法师施礼之后回了一声“正是”,随后便在高昌王的引领下和众人簇拥中,缓步走进宫殿。此后几天,高昌王一直与玄奘法师探索佛学问题,而玄奘法师则被高昌王室礼敬佛法的虔诚所感动。于是,玄奘便答应高昌王的请求,为高昌城里的僧俗信众讲经传法。

消息传出后,大半个城的百姓都涌来听法。待玄奘讲完佛法之后,那些前来听讲的人无不欢喜。

高昌王见此情景,便恳请玄奘法师留下来,并许给他尊贵与殊荣。

玄奘却说:“我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千里迢迢地前去天竺求取佛法,为的就是能够让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让我留在贵地,我求法的心愿不能实现,这岂不是使一切众生永无解脱之日了吗?”

高昌王听完玄奘的一番话后深受感动,他准备了许多钱财,以供玄奘西行路上使用。可是玄奘却分文未收,只是说:“能遇到您这样奉行佛法、爱护臣民的国君,这是佛法之幸,是此地百姓之幸。”

高昌王听后更是感慨万千,他一边叮嘱玄奘法师路上保重,一边又恳请他取经回来,再路过高昌城时务必多留几日,为城中百姓讲说大乘佛法,使更多的人能得闻佛法,开启智慧。

03身在天竺,享尽荣耀

据说,玄奘每到一处,必定拜谒当地的佛教圣迹,必定打扫每一座佛塔。经过艰难的跋涉,他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能够在这里进修佛学,是众多出家人的毕生心愿。

玄奘来到那烂陀寺之后,得到了戒贤大师的赏识。他跟随戒贤大师学习了很多经论,并且在戒贤的鼓励下,游历了天竺各地。也是在戒贤大师的鼓励下,玄奘在那烂陀寺讲授《摄大乘记》、《唯识抉择论》,还与各宗派的论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作为一个外来的僧人,玄奘在辩论时从不曾流露出丝毫惧色。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出色的辩才,而受到天竺各地人们的礼敬与崇拜。

仅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玄奘在天竺受到怎样的礼遇:

在曲女城举行的六千人无遮辩论大会上,玄奘法师以《会宗》、《制恶见》中的观点作为论题,与其他僧人展开了为期十八天的论辩,结果竟无人能驳倒他!玄奘法师经此一事而闻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从这两个称呼中,我们不难见出,玄奘法师在天竺所享有的尊荣。

这还不算完。经过数年钻研后的玄奘,在由戒日王操办的无遮法会上,获得了印度第一高僧的美名,连戒日王都向他恭敬礼拜。

只是,玄奘并没有把这些尊荣放在心头。既然当初发下誓愿,待自己学成之后要回到故土传播大乘教法,那么,又何必执著于这些异乡的尊荣?

玄奘在天竺修学佛法十七年,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回到东土大唐,弘扬佛法,救度众生。学成后的玄奘,一刻都不想耽误了。他向戒日王请求回到大唐弘法利生,可是戒日王哪里肯放走这样难得的佛学人才呢?

于是,戒日王请玄奘法师主持了一场为期七十五天的布施法会,并承诺布施法会结束后,就让玄奘踏上返还之路。可是,法会结束后,戒日王仍然没有让玄奘回国的意思。玄奘经过再三请求,才获得允准。

为表示对佛法的尊崇,戒日王命人用大白象载着佛像、佛经以及各种供品跟随玄奘法师一道回国。听说玄奘法师即将返回大唐,印度各地的僧俗信众几乎都来为他送行。

玄奘再次踏上了漫漫长路。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内心更多了一份踏实,并更加坚定自己弘法度众的信愿。

04西行归来,开启弘法事业

踏上归途之后,玄奘法师星夜兼程,不肯稍做逗留。在越过葱岭之后,玄奘便遣人给唐朝国君太宗李世民送去了返程书信。

贞观十九年正月的一天,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终于回到长安了!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之后,把从天竺带来的佛经佛像等物,用车送往弘福寺供养,京城中的百姓、僧人,乃至朝廷士人也前去参拜。在佛经佛像送往弘福寺的的途中,空中还出现了殊胜瑞相:耀眼的太阳周围,聚集了好多彩色云朵,煞是美丽。

人们都说,这样的天象,万般祥瑞。

唐高宗显庆五年初,玄奘法师开始翻译《大般若经》,一直到龙塑三年才完成,全经共卷。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之后,玄奘法师便一直感觉身体不适,不久之后便圆寂了。这一年,他才六十二岁。

玄奘法师这一生,可谓是极富传奇色彩。他西行取经求法,加强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归国之后,又翻译出大量佛教经论,为中国佛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吴承恩的笔下变成了《西游记》。但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珍贵文献材料。

玄奘法师不仅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创建了汉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一千多年之后,鲁迅先生在谈到玄奘法师时,称其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样的称号,玄奘法师,受之无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