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郭店楚简老子甲才能还原心经

2024/8/26 来源:不详

佛教经典中的经典《心经》,讲的就是一个“空”字,佛教修行又称为“入空门”,所以,对“空”的理解是在学修佛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不把“空”理解透,学修佛学很难真正入门。

但是,“空”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的解释就很多,而且都解释得非常的玄。据说,最厉害的讲解,要连续讲一个月,才能把《心经》的“空”讲完。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所有佛经都是对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的论述,而佛教的学修者都是从自己“单一结构世界”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解释佛经。

这样的理解、解释,当然不能认识佛经的真正内涵。

但是,即使能够用“重叠结构世界”的原理去认识佛经,我们依然很难把“空”的内涵讲清楚,这是因为在佛经中,对于实施“空”的主体,并没有直接论述,而是隐含在了论述语言的背景中了。

这是后世佛教学修者产生困惑的最大原因,搞不清实施“空”的主体,如何才能“空”呢?

一、“观世音菩萨”与“观自在菩萨”有什么区别?

《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中,就隐含着“空”的实施主体。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的水平非常高,但是,对于《心经》的翻译,玄奘法师的翻译翻得最准确,我们借助下面这张图——根据《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还原的“完整的人”结构图,来看一下为什么说玄奘法师翻译得最为准确。

玄奘法师把“观世音菩萨”翻译成了“观自在菩萨”,好多的人都没有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要这么翻译,直接用“观世音菩萨”不就好了吗?

其实,放到上面这张图来看,就明白玄奘法师为什么要把“观世音菩萨”翻译成“观自在菩萨”了。

我们先来讲“释迦摩尼佛”与“如来佛”的区别。

结合上图来看,“释迦摩尼佛”并不是“如来佛”,而是承载着“如来佛”的载体,用佛教语言来说就是“色身”,也就是上图,左边第一个甲骨文“人”字表示的第一层人体,所以,“释迦摩尼”是承载“如来佛”的色身的名称。

真正的“如来佛”是“如来佛”的本身,用佛教语言来说就是“法身”,也就是上图,右边第一个金文“怠”字中心位置的“厶”字,“如来”是这个“真正的佛”的名称。

同样道理,我们平时所称呼的“观世音菩萨”,相当于“释迦摩尼佛”的作用,是指“观世音菩萨”的“色身”名称。

而在《心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指“观世音菩萨”的色身,而是指在“观世音菩萨”色身内所承载的“法身”——那个真正的“观世音菩萨”,用佛教的说法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或者“法身”。

但是,在玄奘法师那个时代,在中国的佛教知识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观世音菩萨“法身”的名称,所以,玄奘法师在翻译《心经》的时候,专门为观世音菩萨的“法身”起了一个名字:观自在菩萨。

二、“观自在菩萨”并不是“照见五蕴皆空”的主体

但是,“观自在菩萨”并不是实施“照见五蕴皆空”的主体,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主体。

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中,我们都忽略了隐含在这句话中的一个客体,“观自在菩萨”掌控着“什么”在“行深……”?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波罗(彼岸)”是指上图左边第三个甲骨文“身”字的位置,“般若波罗(智慧彼岸)”是指上图右边第一个金文“怠”字中心“厶”字的位置。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观自在菩萨”控制着一样东西,从第一层人体先回归到第二层人体,之后再回归到自己所在的第三层人体。

“观自在菩萨”本身的位置是不动的,那么,“观自在菩萨”在控制着“什么”回归呢?而这个“什么”,正是后句“照见五蕴皆空”的主体。

在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之前,对于这个“什么”的认识几乎就是空白,但是,这个“什么”却是关键所在。

这个“什么”,就是上图右边第一个金文“怠”正上方的楚简字符“口”字所表示的“感知的主体”。

在“完整的人”中,只有一个“感知的主体”,就是“第三层人体”的“感知的主体”。

关于“感知的主体”的详细论述,我们在此系列的上篇中已经分享过,这里不重复了。

普通人的“感知的主体”,并不是由“第三层人体意识”直接掌控的,而是被送到了“第一层人体”这里,由“第一层人体意识”直接控制。

而佛法学修的实质就是,把这个被送出去的“感知的主体”重新再收回来,建下图: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上图的描述,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把冲出去的“感知的主体”收回来。

三、“空”的含义

1、“五蕴皆空”的“空”

我们用上面的两张图来说明“空”的含义:

“感知的主体”送到最外面,由“第一层人体意识”控制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与“空”相对应的“实”,请看上图。

我们借用“包子”的模式来看“实”,这个“实”的馅儿就是“感知的主体”。

现在再把这个“馅儿:感知的主体”往右拿走,于是,这个“包子”就“空”了。

“五蕴”是指第一、二层人体意识的活动,需要“感知的主体”才能活动起来,没有了“感知的主体”,第一、二层人体意识的活动就会静默下来。

“五蕴皆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被第三层人体意识收回去了以后,在第一、二层人体意识中,再也没有了“感知的主体”,就会静默下来。

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

要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我们需要借助《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解读来理解。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告诉我们,当“第三层意识”把“感知的主体”收回去了以后,第一、二层意识都不起作用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不会动了,这个人不但还会“动”,而且,比之前“动”得更自如、更高效。

那么,这个人是如何“动”的呢?

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说法,“第三层意识”掌控了“感知的主体”以后,“感知的主体”的感知界面就发生了改变,再也不会“显性世界”中去感知,而是到“隐性世界”直接去感应决定显性世界中事物运行的“系统自动力”。

并且,在感应到“系统自动力”的同时,“隐性人体”则会同时顺应这种“系统自动力”,从而发生相应行为。

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应——顺应”的模式,

在这种全新的“感应——顺应”模式运行时,原先由“第一、二人体与意识”主导的“认知——行为”模式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但是,“感应——顺应”模式做事的效率远比“认知——行为”模式要高太多、太多。

“色不异空”这段话,就是对“感应——顺应”模式的描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认知——行为”模式已经不起作用,不会控制“感应——顺应”模式,“感应——顺应”模式也不会去控制“认知——行为”模式,两种模式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但是,从外表来看,这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又是异常高效地运动自如,在别人看来,这人做事情怎么做都对。

这其中的原因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讲得非常的清楚——当隐性人体顺应“系统自动力”的时候,在显性人体上自然也能表现出来,从显性世界的角度看,就是这个人在高效地做着事,因为“隐性人体”与“显性人体”是同步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述的就是这一情景。这里的“空”是指“感知的主体”被收回去以后,全新“心智系统”下的“感应——顺应”模式。

3、  “是诸法空相”的“空”

“  是诸法空相”这句话是讲,练习者在练习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后的自我验证。

“第三层意识”掌控着“感知的主体”在“隐性世界”中感应“系统自动力”的那种感受,其实,也是一种“实相”,只是这种“实相”与显性世界中的“实相”不是一回事,但是,也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所以,把这种“实相”称之为“空相”。

“  是诸法空相”后面这一大段“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都是在跟练习者说,如何验证自己的“感知的主体”是否已经收回去了。

“感知的主体”一旦回归到第三层意识这里以后,原先“认知——行为”模式中的所有感受都不存在了,换言之,只要还有“认知——行为”模式中的感受,就说明“感知的主体”还没有收回去。

结语:

佛经在我们解读“源头甲骨文”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反过来,真正要还原佛经的内涵,必须要有“源头甲骨文”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反哺,因为“源头甲骨文”本身是非常直观的图示,可以把隐含在佛经中的内涵,全部都显现出来。

==========================================================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

本系列文章:

1、“真正的我们”存在于另外一个宇宙中!——《量子论》的现实意义

2、认识完整的自己,才能用最优的自己——《量子论》现实意义(2)

3、《郭店楚简·老子甲》隐含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终极钥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