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闲可得心经还提到两个人物

2022/10/17 来源:不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马绍民恭录。

读懂《心经》需学习的8个概念

马绍民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简称《心经》。《心经》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也是一部及其精湛的佛法概论。读书人,了解一点《心经》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心经》的传承,唐玄奘的弟子慧立法师在他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介绍说,唐玄奘在蜀地(今四川)时,见到一位满身恶疮、破衣烂衫的病人,于是施舍了一些衣服和食物。病人觉得受之有愧,就把梵文版《心经》传给了他。

后来唐玄奘万里取经,一路遇到很多妖魔孽障,向观世音菩萨祷告,那些鬼怪仍旧纠缠不去,而只要一诵读《心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意思一念就灵、转危为安,取经路上,靠的就是这部经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也有大致相同的描写。

这些情况表明,一是《心经》传入中国很久,二是《心经》为西行途中的玄奘法师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所以他十分重视《心经》,对《心经》做了最简洁、最优美的翻译。

史籍记载,在唐代前后,有多种《心经》的译本流传,但唐玄奘版最为流行。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见、所读、所录的《心经》,都是唐僧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心经》共有字,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读bōrě。

埵,读duǒ。

罣,读guà。

耨,读nòu

《心经》中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也即观世音菩萨。菩萨,是文中“菩提萨埵”的简称。另一个是“舍利子”。“舍利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子”,是玄奘法师翻译时对舍利弗的敬称,如同儒家称孔丘为“孔子”、孟轲为“孟子”。

深研《心经》,必须掌握系统完整的佛教理论;但大致读懂《心经》,一般读者只要把握好经中8个主要概念,就可以极大地避免理解时的望文生义和南辕北辙了。

1、五蕴。佛教把人的观感和意识概括为“五大要素”,即文中提到的“色、受、想、行、识”。

色,不是颜色,更非男女之事。宽泛讲,“色”是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质,大至星球,小至微尘,无所不包;狭义讲,“色”是人们眼睛看到的一切,包括颜色、物体、空间、动作等等;

受,指人们的喜、怒、哀、乐、忧等情感感受;

想,是人们思维、思想;

行,是人的意志,不是外在的行为活动;

识,是总揽人们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

五蕴之中,除了“色”属于物质现象,“受”“想”“行”“识”都属于精神现象。

2、空。“空”是佛教教义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

这里的“空”,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指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自我成就,而必须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这种依赖的条件,有点接近哲学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因”,外因是“缘”,内因和外因加在一起,就是“因缘”。

打个比方,一株番茄的生长,种子就是“因”,土地、阳光、水分就是“缘”,离开了“因”和“缘”,它们的存在都是“空”的。

3、法。佛教也有很多门派。而各个门派对“法”的定义和阐释不尽相同,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佛法、规律、真理、戒律等。

一言以蔽之,凡是具有质的规定性、并能被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法”。

4、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这是佛教基本理论的“十八界”。

其中“眼耳鼻舌身意”是人的6种感觉器官,是为“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是与“六根”相对应的6种认识对象,是为“六境”;

“六根”和“六境”,合称“十二处”;

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六根”对于“六境”的6种认识,是为“六识”;

“六根”、“六境”和“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5、无明。意思是愚昧,也即“痴”。

佛教认为“无明”是生命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总根源。

“痴”“贪”“瞋”,是为“三毒”,在“十二因缘”中,“无明”位列第一。

6、苦集灭道。这是佛教的“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全部出发点。

“苦谛”认为生命的全部现象是痛苦;

“集谛”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三毒”行为带来的苦果;

“灭谛”认为消除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灭尽业因果报,达到“涅槃”的境界;

“道谛”指出实现“涅槃”的方法和途径。

7、涅槃。这是佛教修行的最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实现“涅槃”,意味着成佛。

8、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这4句为“揭谛真言”。

“揭谛”就是所谓的“度”,指超脱妄执。两个“揭谛”连读,意思是不仅要超越自我的存在,破除“我执”,还要超越客观世界的存在,破除“法执”;

“波罗”的意思是“极”,“波罗僧揭谛”是彻底破除“我执”和“法执”归于大空;

“菩提萨摩诃”指由自觉而觉他;

这四句的整体意思,是彻底破除妄执,达到觉行圆满的境地。

总括起来讲,《心经》在于教导世人,只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皆“空”的道理,就能消除恐怖、妄想和痛苦,成就佛果。

《心经》极端强调“般若”在消除痛苦、成就佛果全过程中的意义,体现了大乘空宗的基本教义,篇幅短小,含义精粹,故能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广为流传。

很多读书人无论是否把佛教当作信仰,都喜欢抄写“心经”。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抄经不但是一种自我修行,也能把美好的祈愿施向亲友,使众生得到身心平安吉祥,是一种积累功德的善行。

而在家中书房、茶室悬挂《心经》,又被认为是在为自己创建心灵“佛寺”,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是一种斯文、雅致的美好表达。

本篇内容主要参考《传世藏书》中有关论述。《观自在菩萨》像。马绍民敬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