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楞伽经到金刚经的演变,反映了禅

2024/8/9 来源:不详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东土,所持的经典是《楞伽经》,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所奉持的也是《楞伽经》,一直到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时,才改用《金刚经》。

从《楞伽经》到《金刚经》的演变,反映了禅宗根本宗旨的演变:

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学,转向了“缘起性空”的般若学。

禅宗从《金刚经》中吸取了大量的精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性般若”的理论。

《金刚经》是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世间万法缘起性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都是假有。

修行者要想证悟无上智慧,必须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

《金刚经》主要是说明万法本性是空的道理,提出要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只有把虚妄的相打破了,才能认识到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

其次要打破“我执”,万法本性是空,连“我”也是空。打破“我执”之后,还要继续打破“法执”,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空的,“我”也是空的,甚至连法都是空的。

《金刚经》用“筏喻”来比喻破除法执的重要性:

人的修行要依靠法,好比人渡河要用船,但是证悟到一定的智慧、认识到法的空性之后,就必须把法抛弃,好比是渡河到了对岸以后,就要把船扔下。

在《金刚经》的一开始,“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向佛陀请法:“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切修行都落在修心上。

在禅宗中,这种修心是证悟自性般若的根本方法。《金刚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自性般若的概念,但是它在内涵上却是把般若之智归结到自性上来。

佛陀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与菩萨都不能度人,人只能自己度自己。所以般若并不能向外寻求,唯一的办法是向自性中去找。

《楞伽经》和《金刚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都很大。

《楞伽经》主要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知法是自心的显现。如果能够彻底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可臻于无所分别的境界。

《金刚经》中所讲般若学,是大乘理论的基础,认为世界万法缘起性空,是由缘而生的假有,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修行者只有把握性空之理,才能证悟佛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