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无所得和心经的无所得,让人都迷糊
2023/6/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35657.html
金刚经的无所得和心经的无所得,让人都迷糊了,宏圆法师开示。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有这样一种说法:“余部般若经典,浓缩为《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
当年五祖给慧能大师讲《金刚经》要义,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师于言下大彻大悟。所以《金刚经》在我国广为流行,每每读诵《金刚经》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见开悟,想必和我们的根性有关,像慧能大师那是上根利根之人。
《金刚经》上讲,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心经》上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刚经的无所得和心经的无所得,这里的“无所得”着实让人迷糊,说得非常干脆,连最后一点得法的念头也被扫除得干干净净了。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学佛学到最后,是一无所得,那还要学佛干什么呢?很多人心中不免会升起这样的疑问。
宏圆法师开示:《心经》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心经》是以无所得为宗。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也是整个佛教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
佛教一法不立,无法可得,法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一无所得、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倘若有丝毫的东西,那它就不究竟,因为这个无相的实相,它是容不得一点东西的存在。就像我们的眼睛,金、银、钻石再好,哪怕一丝一毫的,只要夹杂在我们的眼睛里,那眼睛也受不了,一定要排斥出去。我们要真正证得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就要一切放下,无所得、无所证,才与妙体相应。而且,只有无所得才是真得。因为心清净了,彻底空了,心性才会完全地显露出来,才能显发广大的妙用,所以说佛力无边、妙用无穷;相反,如果有所得,真性就会被障碍住,而不能显现神通妙用了,就会有阻碍了,不能通达无碍了。有得和无得是外道于佛教的根本区别,佛法一无所得,不在心外取法,无修、无得、无证,一法不立。
佛陀所说的“无所得”可不是凡夫理解的“无所得”。凡夫的“无所得”是住于相上的,属于相上的得失。而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无所得”是不住于相的,故而也没有任何相上的得失。比如说,不住于财富之相上,就不会因财富的得失而让心情起伏不定。别忘了最初佛在讲《金刚经》的初衷,不就是为了降伏其心,让心平静安详吗?
怎样降伏其心,在《金刚经》上,“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
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佛性,即《心经》上讲的“不增不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也就是“无所得”。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我们的自性佛性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证悟成道时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被妄想和执著给障碍住了,祖师大德所说的,看破放下,就是指的放下妄想和执著,自性自会显现。
而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无所得”是不住于相的,故而也没有任何相上的得失。比如说,不住于财富之相上,就不会因财富的得失而让心情起伏不定。
不仅如此,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无所得”其实是最究竟圆满的“有所得”。如果能够不住于相而悟空,就会发现“心”是藏在每一个众生身上的如意宝珠,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是心之所现。也就是慧能大师说的,“自性能生万法”。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móāmǐtuóf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