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悟之二开悟,人生觉悟,悟道,心灵
2024/8/30 来源:不详白癜风最新诊疗共识 https://m.39.net/disease/a_9097485.html
心经的由来据传事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问观自在菩萨:“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也。
下来的日子里,余斗胆分享下自己对其经的见解,以供有缘人共勉修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由于流传较广的翻译版本是唐三藏玄奘所译故称观自在,而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为观世音菩萨,即是我们后世称为观世音。"观"不作看讲,而是往内心审视,从内心去悟的意思。"自"即是自己。"在"即是存在。就是从内心去观想自己的存在从而得到答案,而不是从表象去审观自己,这样你永远得不到答案。"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梵文音译为Bodhisattva,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众生,有情的意思,即译为"觉有情,道众生",觉是智慧,有情是慈悲,愿意化度利他,即觉众生也。"观自在菩萨"合起来就是,能观照自己的内心,悟得中道,破除了无明,化度自己的同时,又以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得到解脱了的同时,能使他人也得到解脱,自度度他的大士。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功行,修行。“深般若”相对于"浅般若“”,凡事都是由浅到深,何为浅般若,即是小乘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而不见不空,亦称共般若。深般若即是即见人我空,亦见法我空,即见空又见不空,即是大乘般若,亦称不共般若。整句大意便是观自在菩萨以在一切境中修平等无为之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般若功夫。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有洞见的意思,是一种功行,是对般若智慧的一种应用。“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是一种总称。”五蕴”其实就是指世间万物,其中又可分为“色心二法”,”法”者意为表象也,”色”即是指所有物质,佛家也有四大的说法即地火水风,色因缘而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色法”即是无常的物质世界,他无时无刻都在变。而”心”是指一切精神意识,分为受,想,行,识,与色共称为五蕴也。故”心法”就是建立在无常”色法”之上的主观意识世界,也因色而瞬息万变的。”受"者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受,"想"则是对受的一种回应,而这种回应就会产生我们的行为称为"行",而在以上过程中我们就会产生经验认知与知识称为"识"也。“皆空”,"空"者世界本性也,很多人误会了佛教对空的含义,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不是,这里“空”其实是五蕴的真实存在形式,是一种存在的形式不当没有讲,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物质都是波动的现象,皆是人们的错觉。”又如《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既然“空”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形式,那么无常的五蕴就是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有表现形式其实是瞬息万变,或得或失,或生或死,或兴或衰,终不可恒有。就像你我的之身,百年之后终将逝去,归于空寂。故观自在菩萨在修得深般若后运用此般若去观照五蕴而得出”五蕴皆空”的道理,有是妙有,实为真空。就此,对心经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理解的分享就到此处,心经作为《大般若经》的核心,第一段经文就是心经的精髓所在,根性利的读到第一句基本就悟道了,接下来的经文将对第一句的道理进行细分阐述。悟道不等于得道,为何?道可传不可教也,你悟道后要修道,后而能证道,后而能觉,所谓觉者,有三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就证得阿罗汉果位,自觉觉他就是菩萨了,三觉并证便是佛。到底"佛"是什么,很多拜佛的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小乘的佛是释迦摩尼,就是接近耶稣的意思,把他偶像化,其实不然,释迦摩尼其实在世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其实世尊涅槃后,人们纪念他是通过描绘他的脚底的来念想的,而不是他的身像,身像是后来世人慢慢发展出来的,传到我们中国时的佛像其实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贵霜帝国那边传来的,所以那时身像更接近他们的人种和服装,这个对历史有了解的就明白。而大乘里佛的意思是觉者,不单单指释迦摩尼,而是指三觉圆满的身识,是一种境界,人人内心都有佛,只是五蕴三毒的尘埃掩盖了他们,所以才需要悟道修道证道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