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和功德,何来分别心
2023/6/12 来源:不详卡力孜然酊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5075.html
《六祖坛经疑问品》:
韦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在北传佛教中,福德与功德有别。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里面,福德和功德是一个词。福德和功德,何来分别心。
一、北传佛教中,福德与功德有别
圆因法师《听经札记》也说:“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
即所谓:福德有漏,功德无漏;福德有限,功德无限;福德不离相,不破我执,不能超越三界轮回;功德离相,破我执,可以超越生死轮回。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没有功德。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因此,福德与功德表面上看并没有区别,只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有没有执著的心。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智慧。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把所做的福德转化成功德,方法就是不执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换言之,如果梁武帝问:“我的福德大不大?”祖师一定会说:“甚大!甚大!”可知,功德是不执着,舍诸贪欲、执着的善法,而福德是有漏的享受。因此,功德远远胜过福德。
二、在巴利里面,福德和功德是一个词
问:福德和功德的异同点?怎样把福德转化为功德?
玛欣德尊者答:在巴利里面福德和功德的发音都是一样,都叫做pua。pua的意思就是我们所造的善业,它们本身是一种福德,但有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功德往往是一种利益,例如我们说慈心功德经Mettànisaüsàsuttaü。ànisaüsà就是拥有这样的利益、这样的好处,在中文表达上也叫做功德。或者有时候也叫做gua,比如说佛陀的9种功德(navagua),gua就是佛陀所拥有的素质。一般我们通常所说愿以此功德(我们所造的这些功德、善业)和福德是一样的,在巴利语里面都是叫做pua。如果我们用巴利语就会很清楚的,因为有时在巴利里有不同的词翻译成中文只是用一种方式来表达。而有的时候,在巴利中是一个词,它翻译成中文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所以因为不同的语言转换,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它原来的表达意思,因此会误解。但如果我们知道它原来的表达意思,就会很精准。例如:讲到“gua”,这种功德是指所具备的素质。如果讲到“ànisaüsà”,它的意思是利益,也翻译成功德。如果讲到“pua”,是指一个人所造的善业、所造的福德。
很多善行,既有福德,又有功德。比如布施,将来会有福报,同时布施也对治了悭贪等烦恼,所以也会有功德。以要使众生解脱的目标去回向福德,那任何的烦恼及障碍就无法影响到所积聚的福德,因为它具有既深又广的功德。
三、无论福德功德,都是我们证悟涅槃的助缘
《增支部六法集难陀母经》中,佛陀说:“诸比丘,维路堪达迦的居士对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一次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诸比丘,什么是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呢?诸比丘,布施者必须具足三项条件,而受施者也必须具足三项条件。
什么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呢?诸比丘,布施前他内心欢喜;布施时他内心满意;布施后他内心愉快。这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
什么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诸比丘,受施者已断除贪爱或正在尝试断除贪爱;受施者已断除瞋恨或正在尝试断除瞋恨;受施者已断除愚痴或正在尝试断除愚痴。这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
诸比丘,这种布施功德之大是难以衡量的。它不是只借着说‘有这么多善行的果报、福德的果报,由此积聚了善业,结成福乐的果报,导致投生天界,造成快乐,是众人所期盼与喜爱的’就可以测度。此福德善业的广大程度真的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诸比丘,譬如大海中的水难以衡量,我们不能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水、有几十万桶的水。’因为海水的巨量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如此,诸比丘,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其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这功德的广大程度真的要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已经提供了受施者的三种素质,我们只需要求自己具足布施者的素质。布施者具有《布施分别经》所说的四项条件,即:
1.她有德行;
2.她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3.她的心清净无染;
4.她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她也具足《难陀母经》中所说的三项条件,即:
1.布施前她内心欢喜;
2.布施时她内心满意;
3.布施后她内心愉快。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佛陀曾经多次教导以证悟涅槃的愿望来行布施。因为这种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悲、无苦、无忧、无恼。只有具足了无贪、无嗔、无痴三因的殊胜布施,才能引导布施者朝向苦灭之道。
仅仅有福德资粮是到不了解脱的彼岸的,我们还需要一种叫智慧的资粮。悲智双运,福慧双修,就是这个道理。积累福报时不要忘了禅修,毕竟我们不能够只靠福德而解脱。
四、不能因为福德与功德有别而造福障
玛欣德尊者开示《五类人》时说:“福障是指当别人想要去服务的时候,别人想要做奉献的时候,我们不要障碍他们、不要阻挠他们,我们要随喜他们、鼓励他们,而不应该泼冷水。如果我们去泼那些想要积累福报、要做福德的人的冷水,我们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福障,它能够障我们的福报成熟。即使我们有很大的福德,我们会发现到,这些福报来的时候困难重重。很好的东西,即将到手的东西,都会消失,昙花一现,只是让你看看而已,过过瘾而已……所以我们在佛教当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特别是我们既想要积累福德,又要想要积累智慧资粮的时候,不要好心做坏事,不要有时弄巧反拙。本来我们是要鼓励人家去修习佛法,去培植福德,但是不知不觉我们可能会造一些障碍,自障障他的障碍。”
我们不应该因“有福德,却不一定有功德”而造福障。都是在行菩萨道,何来分别心呢?明证法师开示说:“福德和功德有的时候混在一起不分开来说,说福德也是说功德,说功德也是说福德。但是有的时候又是分开来说的,不分当然就一样,分开来说当然就不一样。好比说‘六度’,修前五度属于福德——修福报,修最后一度是修功德,因为只有在自性上才讲功德,在其他方面最多只讲福德。但是六度的前五度如果不贯穿般若度的话,其实就不能叫做‘般若波罗蜜’,因为六度都叫‘般若波罗蜜’。好比说‘布施’,叫‘布施般若波罗蜜’。”
一位禅修者禅修成功,除了修行之外,还必须得有很多其它的福德因缘的。勿以善小而不为。梁武帝兴寺建塔,供养和尚,虽然他执著福德,虽然没有功德,那起码下辈子能不受苦,还能亲近佛法。达摩祖师的“法眼”看不上他,但这绝对不代表福德不重要。如今绝大部分众生冷漠自私,最欠缺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