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的这句名言,越读越开悟

2023/6/10 来源:不详

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pf/a_6344211.html

我们一般人都是中下根性,不大可能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就大彻大悟了。但我们虽然不能大悟,却可以有小悟,积小悟也能成大悟,积大悟最后也会大彻大悟。今天再来分享一下《金刚经》的这句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次多少增加一点领悟,就已经感觉法喜充满了。

这句名言大家虽然都很熟悉,但要真想悟透,却不容易。我们还是先看一下《金刚经》的原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呢?诸菩萨摩诃萨,这些是什么人?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是发菩提心的人,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这段话是佛为这些人指出的发清净心的方法。

怎么发清净心?“应无所住”里面的“应”字,是决定之词,无论小乘、大乘,在果位,还是在因地,都应当无住生心。所以我们初学佛的想发菩提心怎么办?也必须做到无住,非此不可。

怎样做到“无所住”?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就是世间万象,一切可见、可闻之外境。“法”这一个字,包括了世间一切不可见、不可闻,却能为心念所及的境界。不住六尘,就是不应住相,世间一切境界,都不应该执着,这当然也包括佛、佛法。

这外面的一切境界又是如何感知的呢?还是因为我们的六根、六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也不会和外境发生关系,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无所住,就应该在意识上观照,不能有攀缘、分别之心。

怎样才能做到没有攀缘、分别之心了?那就要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必须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布施、持戒是断我们的贪心;持戒、忍辱是断我们的嗔心;般若是度我们的痴心;禅定是既能断嗔心,又能生智慧、断愚痴,而这些又都需要精进,保持精神贯注。

佛在经中既说“不住色”等,又说“生心”,就是告诉我们,发菩提心者,不可以着相,不可以有分别心、攀缘心,但也不是让你心如死水,变成石头一般。而应该发“清净心”,这是真心,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回到真心本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而”字是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并不是断灭的意思,心是不可以断灭的,不是说我们先无住,再生心,不是这样的。它是同时进行的,不是妄心,就是真心,只有这两种状态,它是相续的,妄尽情空,妄心不生,清净心就自然现前。

为什么这里用“生其心”,而不用“发心”呢?因为这个清净心,不是我们主动想发就能发出来的。如果用发心的话,初学者很容易误解,就会强行按捺住自己的意识,不发妄心,而要发清净心,有这个念头,不但发不了清净心,反而容易憋出病来。

所以用“生其心”,因为清净心是我们自身本具的,就像万物都有种子,遇到缘就会自然生长,它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刻意去发。虽然说是生心,其实是生无所生,因为生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所住,没有任何执着、分别。

这就和《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相同,空、有两边都不着。你所他心无所住吧,但他又是住清净心;你说他住清净心吧,但清净心本来就是无所住。

这就是佛法的妙处所在,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所以佛在经上常说“不可取,不可说”,只要一说出来,就已经错了,别人就能挑出毛病来,这真的很难。

总之,要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义,所谓生,就是任运而生,自然显现,虽生而实无所生;所谓住,也可以随缘而住。随缘而住,却是无心于住,虽然有住,但实无所住。

古德说得好:“尘尘是宝,处处逢渠”,如果我们真正悟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则法法都显无住真心,物物都是般若实相,时时都是修行,处处皆是净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