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里面讲得最深奥的,到底是什么
2023/5/29 来源:不详当年佛陀在灵鹫山中入禅定时,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子问观自在菩萨,如果想要学习最高境界的般若,应该怎么去做呢?在这种情况下,观自在菩萨就把自己如何修习般若的一些体会说给他听。这个体会集结成的经经,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我们通过研究佛经知道,佛陀说法共有四十九年,其中说般若部就用了二十二年之久。而《心经》总共才二百多个字,就统摄了所有般若部的核心。其中,心经中,对于空的描述是最多的。而且,也说了什么是真空妙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空,是指的什么都没有了。不光是我们所看到的形体,包括我们的思想念头也都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自性。在修行中,就是要让自己不让外物所牵引。不断地去修习自己的定力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任何东西,都不会起念,更不会动心。达到这种地步,就达到可以脱离娑婆世界这个地方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在大乘菩萨看来,物质是存在的。自性也是存在的。但是物质上的空,是看空,也就是不要将看到的东西当做是本来固有的。菩萨认识的这种空,是停留在有的认识上看空。不过,这种有,也不是众生认为的那种有。
这种有,是因为菩萨觉得自性上本来就存在思维。所以菩萨,也称之为思维菩萨,就是这个原因。只有脱离了思维,就只剩下彻底的自性,那个时候,就显现出如来藏了。不过,一般的众生,连这种空也意识不到,所以才要不断地去行,不断地去修,才能到到这种有的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所谓的空,其实也是站在有的认识上说的。因为有空,所以也有菩萨。正因为有思维,所以才看到了空。这种看,就是有的来源。很多人知道有句话叫做“菩萨行”,所谓的菩萨行,其实就是因为菩萨的心中有空的这个概念,才会觉得众生苦,才会普度众生。
真正的如来,是不会觉得众生如何苦。他只会看到菩萨有了思维上的那种有,所以,他可怜菩萨。在菩萨的请求下,才去普度众生。在菩萨去做普度众生的事业时,他就会教菩萨怎样去证得如来的果位。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有的佛法,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正是因为它不会发生变化,才可以用它来普度众生,让众生遵循着不发生变化的规则,找到自己的如来德相。这里的空,其实是真空妙有的意思。这一句,才是整部《心经》的中心思想。
在这里,观自在菩萨告诉了舍利子什么是佛法,其实这种佛法也是众生的自性。因为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只要能够将困住身体的五蕴修掉,才会发现诸法空相的这种实质。
是故空中无色。
到了这种地步的时候,在菩萨的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对色的概念。所以这里的空、色,其实也是对真空妙有的另一种诠释。对佛法认识到了这种地步的时候,空也没有了,色也没有了。一切都是不动的,没有任何念头。菩萨是什么、众生是什么、法是什么,全部都空了。其实,这是因为生命的自性出来以后,不会对任何事物起心动念。
这种不动念,不是说如来不会动,如来也会给自己的弟子们讲法,也会去做普度众生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是遵照因缘的法则来的。因为在如来这个境界中,还存在着因缘,所以,为了因缘,如来也会去做一些事情。这就是如来为什么也要做普度众生这件事情的原因。
正因为《心经》的空层次很高,所以从高境界看下面,般若部的一切要义,都包含在这部《心经》里面了。但是里面讲得最深奥的,其实还是真空妙有。只要明白了真空妙有,才算是明白了《心经》里面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