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经第五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23/5/27 来源:不详

白癜风会扩散吗 http://m.39.net/pf/a_6869078.html

欢迎来到得来联盟,看到就是学到,学到就是得到。得(第三声)来~

以前小时候看电视总能听到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想不明白是啥意思,现在有机会来真正的解读这句来自心经的话了。

《心经》中多次提到的“空”,比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这里的“空”指的是“空性”,指事物的性质、属性是空性的。“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空”是佛教基本教义,梵语Sunya,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佛教的“空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当条件改变时,现象也跟着改变,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这我有点不好理解,但是试着转化成简单的话来说,我觉得就是一堆积木换着摆搭的方式就有不同的形状。

1、《心经》反映“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

《心经》反映的是般若类经典“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此经通过对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及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和各种教法的否定,来论证人空和法空,即世界上的-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皆空无自性,虚空无实,不应执著,无须追求。

说“无……无老死尽”的十二因缘空是破缘觉乘;说苦集天道四谛空就是讲声闻乘空(以上二乘是小乘):说“无智亦无得”就是讲菩萨乘空(此为大乘)。这样就得出了“一切皆空”的结论。

佛教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得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这里的“空指“空性”而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是空性的。“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然而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否以认识一切皆空为最后目的呢?其实并非如此,“一切皆空”只是在修行中所应达到的一个较浅层次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虽可以摆脱由于对物质或精神的事物的爱憎取舍所带来的苦恼,使人达到一种“自在”的精神状态,但它本身仍是执著。把“空”看做一种特有的形态、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就难免陷入新的苦恼。因此,在取得“一切皆空”的认识以后,还应再进一步,即认识世界万有本无“有无之相”,没有任何差别;人们也应取消头脑中的“有无”观念,这样才可以“处有不有,无心于有有之场:居空不空,不在于空空之境”。这种超脱有无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擊”。这时的认识才是最高层次的认识,它可用三个字表示,即“无所得”。

“无所得”是佛教最高的认识境界,首先,如果达到人、法(一切事物)两空可以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烦恼,获得轻松自由,无所牵挂,无所烦恼。

第二,“空”,“无相本是自然的、实际的,是世界万有的本性,因此,它也被称做“实相”、“真如”、“法性”。人们的认识如果与它相应、相符,就是最高的智慧。它如同道家所说的最高本体“道那样无形无相,无响无声,所以人们以直观体悟的方法达到的这种“空无所得”的智慧是与真如实相,与空相应的。

第三,如果进入“空无所得”的认识境界,达到涅擊,那么此时的认识属于“第一义谛”或“真谛”,是深妙的真理,因此对上述的一一切自然也是“空无所得”的。

《心经》的这种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对后来禅宗破除五蕴执著、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般若真空与涅繁妙有,构成了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先到这里了,欢迎收看下一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