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评红楼点评二十当年甄士隐做错了什么

2023/4/11 来源:不详

当年甄士隐对贾雨村做错了一件事,导致后来贾雨村见英莲落入冰窟而不救。

芭蕉

当年甄士隐做错了什么

(红楼梦场陈设系列之五)

《石头记》的故事,从甄士隐家引出,这应当算是《石头记》中的第一个真实场景。我们看故事情节,平平无奇,一眼带过,实则险而又险。

一、很关键的一些事物

《石头记》中每一个场景的陈设,有些看似随意拉来,有些看似特意安排,但在作者笔下都有特定的作用。在陈述发生在甄士隐家的故事过程中,作者一共点到了十五件东西,四件细写,十一件泛写,我们分成四类作个简单介绍。

(一)人情世路

其一、几(红楼事物编号十一)。几字是且字的最初形状,是男根的样子。后因字义细化,且字一般用作虚词,而几字衍义为桌形器具的样子。因为几类桌形器具运用广泛,一般为煮茶看书用,所以本义是依凭身体可作休息用,且可以放一些随手取置物品的桌形器具。几字的繁体为“几”,《说文解字》:“微也。殆也。从‘丝从戍’,戍兵守也。‘丝’而兵守者,危也。”也就是兵事隐微莫测的样子,只要有一丝的判断错误,就将损兵折将,故本义中又有关乎生存的隐密、细微的变化。引申义中有限制、法令,终、尽,差不多、接近,大概、也许,预兆、苗头等义;通假“机”,表政务,通假“讥”,表稽查、查看等。古人平时待客,非正式事务均在书房,谈话也在几上进行,或煮茶、或饮酒,这是人情。

古几样式

其二、芭蕉(红楼事物编号十二)。芭蕉是一种绿色植物,植株高二至四米,叶片长圆形,长二至三米,宽二十五至三十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三十厘米。自西汉起便偶在园林中种植,宋元明清时达到一定种植规模和形成了一定的园林模式,丛植于房前屋后、窗前院落,掩映成趣,清雅秀丽。在诗人眼里,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然而芭蕉谐音“巴交”,乃是世路。

甄士隐在书房手倦抛书,伏几而睡,梦中遇见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并见识了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真假”对联。这是一个警示,世人被危险的人情关系所羁绊,包括甄士隐也不例外。醒来院中芭蕉冉冉,然后发生了甄士隐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门口相遇的场景,紧接着贾雨村来了、严老爷来了。这也是一个警示,说明甄士隐已经走上了一条危险的世故之路。

(二)投资问路

其三、玉(红楼事物编号十三)。玉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我国是开采和利用玉矿最早、最广的国家,玉的名称、分类也很复杂,有水玉、遗玉、佩玉、香玉、软玉等等。由于玉之润可消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污浊之心,故君子以玉比德(仁、义、智、勇、洁)。

其四、钗(红楼事物编号十四)。钗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结尾处有流苏吊坠或镶嵌珠宝玉石、錾成吉祥样式衬托。主要以材质进行分类,有金、玉、银、铜等。钗既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其五、匮(红楼事物编号十五)。匮为古时收藏衣物、物品的家具,同“柜”。甲戌本原字,后来改为“椟”,意义相差比较大。椟为木柜,匣子,也特指珠宝盒。作者的原意,是林黛玉在贾府的大群体中,如一块玉放在大柜子里,被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埋没。而椟字虽然更切合置玉的器具,但与本联的背后含义却远了许多。

其六、奁(红楼事物编号十六)。奁为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衔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后来成为统称装梳妆用品匣子的书面语。

这一联的含义,前面已有专论。其中一层,便是贾雨村暗示甄士隐可以对其投资,而且给予了投资承诺,是投石问路之法。

(三)青云得路

其七、酌(红楼事物编号十七)。本义是用勺子舀酒,后来诗词中常用作酒和饮酒的代称。是中国待客、祭祀必备之物。

其八、茶(红楼事物编号十八)。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往前已无法追溯具体年代。茶本身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经过加工后作为饮品。是中国待客、祭祀必备之物。

其九、杯盘(红楼事物编号十九)。杯子是盛水状物品用的,盘子是盛固体、软流体用的,泛指待客饮食。

其十、觥斝(红楼事物编号二十)。觥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现多为玻璃制造的分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常被误以为兽形尊。觥的作用主要是倾酒。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亦用作礼器,三足两柱一鋬(耳),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斝的作用主要是饮酒。觥斝泛指饮酒用具,随着社会发展,饮酒用具也有了不同改进,如《石头记》中刘姥姥就用过一整套竹根雕酒器海喝了一回。

十一、箫管(红楼事物编号二一)。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竹制吹奏乐器。管是管形吹奏乐器的统称,古时一般独奏,也常与弹拔类弦乐器配合演奏。

十二、歌弦(红楼事物编号二二)。歌泛指能唱的文辞或曲子,比较早的如《诗经》,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能唱的文辞,代表了每一个时代的风格。弦泛指弹拔类弦乐器,古时多用琴、筝。

以上六样,都是泛写的事物。但这六样事物,都是古时中国待客必不可少的。尤其箫管、歌弦更是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标配。反映的是古人飞黄腾达、青云得志后生活富足、养尊处优的状况。

(四)穷途末路

十三、行囊路费(红楼事物编号二三)。行囊是古人出行时所带的背包,通常用一块长方形的布折叠而成,两端系拢斜挎肩上即可出门,现今多用各种材质缝制的包。一般携带的是随身更换所需衣饰。路费泛指出门行路所用的货币,也就是下面所说的银子。

十四、银子(红楼事物编号二四)。银矿物做成的货币,中国古时与铜钱共同流通,同时也是装饰的首选材料。在古时一般一两银子兑换一千个铜钱,当然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兑换比例,与经济发展和通货涨缩有关,如清乾隆时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八百多铜钱。

十五、冬衣(红楼事物编号二五)。泛指冬天穿的衣服,一般用棉在织品、毛皮内填充,制成衣、袄、裤等。

贾雨村上京求取功名,在姑苏停留下来了,原因就是没有银子和冬衣,可以算是穷途末路时的写照。

以上十五件物品的特定作用,就是分别指代贾雨村一生的四个阶段,同时也是贾家及所有家庭、家族发展的四个阶段。首先个人和家庭、家族都生存于社会之中,每一天都须在人情世路上行走穿棱。个人、团体的欲望如果需要得到满足,通过自身达不到的情况下,就必须结交(巴交)对自己有帮助的个人和团体,这是生存的本能。其次需要得到帮助,那么也需要帮助别人,这是交换。如贾雨村这样已到穷途末路之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肯定是将来他有帮助别人的价值。伯乐常有,但不是什么地方都能走得到、什么马都能看得见。有些时候还需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中的毛遂一样自已推荐自己,也就是适时给自己找一条路子。再者当别人发现你的价值所在,自然能够展现才能、实现抱负,得到自己所需、满足自身欲望。欲望是不可能有上限的,所以不少人和团体,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触碰到法制的底线或损害到他人的利益,最后自然走上穷途末路。

二、甄士隐做错了什么

我们继续读后文便会发现,自从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之后,贾雨村对甄士隐一家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这一种转变,并不是性格上的转变,而是心理上的转变。

(一)贾雨村对甄家态度的转变

我们试举三个例子:

其一、第四回贾雨村首先对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态度坚决,见过王老爷之后也知道了香菱即当初甄士隐的独女英莲,正不知如何是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翻(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这一句话,便是当年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之后,贾雨村的表现,而且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当年贾雨村明决的问题是什么,文中并未明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结合门子与贾雨村谈话的语言环境,我们应该可以想到三点:一是当初贾雨村获得资助之后,回到葫芦庙里,是高兴得手舞足蹈,这一幕恰好被门子看见了,而且应该有一翻对话;二是贾雨村当晚就走,原因门子肯定也知道,他是怕第二天甄家提出什么不合理的条件或者让他作出具体的承诺,再者再次见到甄士隐,脸上也无光;三是当时贾雨村应该表现出了即使高中也不会回来姑苏的打算,他深知对甄士隐的承诺是要兑现的,如果兑现便有可能违背本心。

其二、第二回贾雨村高中到任途中,经过甄士隐迁居之所,得知甄家已毁。贾雨村承诺使番役采访英莲回来,并给了甄家娘子两封银子(一千两)、四匹锦缎作了答谢当初甄士隐资助之礼,然后娶了娇杏,再谢了甄家娘子许多事物。然后就没有再和甄家有所来往了,当然寻访英莲也再没有后文。

其三、第四回我们都知道,贾雨村在面对恩人之女身陷火炕之事,已踌躇不决,门子提出:“……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老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之面。”其实贾雨村见过王老爷后便已打定主意,只不过因为有个老熟人在这里,不好做出这等事来。经过试探,他心里更加坚定了这个方案。只不过在这件事中,自己的奸雄嘴脸已彻底显露无疑,最后不得不把门子远远打发了。如果不打发了门子,以后做起事来恐怕会受门子掣肘,这种事传出去也是够他喝一壶的。

(二)贾雨村态度转变之因

我们仍然举两个例子:

其一、志士不食嗟来之食。《礼记·膻弓下》中有一个故事,名为“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有一年发生了严重饥荒,大批穷人缺粮少食而被活活饿死。黔敖(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并施舍给他们。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着一双破鞋之人,用袖子遮着脸精神恍惚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这个故事,便是“志士不食嗟来之食”的来源,一般表示做人的骨气和志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一种骨气和志气,被《礼记》当作一种应该学习和发扬的精神。高调施舍,对于受助者是大不敬之举,是伪善;低调布施,以尊重他人人格的方式才是真善。佛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便对布施进行了辨析,真善做得如恒河沙数都没有什么福德可言,何况是伪善,因为只要你有目的性,便是着相。当然曾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还是奉劝了世人一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他认为事情大可不必这样,当人对你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当他道歉之后,还是要原谅。贾雨村便是遵循着曾老师的这种逻辑,故而接受了甄士隐的资助。

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其二、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义熙元年(四〇五年)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官俸)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陶渊明为官十三年中,曾几出几隐。他也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已极为黑暗,当时官场风气是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经过十三年的挫折,陶渊明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然而与陶渊明相反的是苏轼,在落魄的时候倒是愿意伏下身子写字、绘画来换取生存的物质。贾雨村当初也是有陶渊明风度的,当然再次落魄到只能做“家教”维生的时候,思想又再一次转变了。这也说明贾雨村曾经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情爽直的明达之人。

(三)甄士隐倒底做错了什么

甄士隐当初通过与贾雨村接触,发现其并非久困之人,很想资助他。这一点从娇杏的心里道出:“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等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穷亲友,想来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甄士隐在顾忌什么,要寻找什么样的机会。实际上,甄士隐有两重心理:一重是顾忌自己成为黔敖,如果主动开口,被贾雨村误以为是“嗟来之食”,那将来便彻底失去贾雨村这一助力;二重是既然帮助,也应该对将来的甄家有些好处,毕竟甄家只有一个女儿,老了是没有依靠的(这一点我们在第二回讲)。这便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讲的着相,所以开篇才讲甄士隐伏几而眠,意思就是枕着危险而睡。贾雨村正是看透了甄士隐人情世路的心理,才决然在中秋时作出了试探。

我们再来回头看一下贾雨村所吟“玉钗”对联,正是向甄士隐暗示可以向其投资。一个“善价”,便是对甄士隐投资回报的承诺,另外还下了一层保证,便是“待时飞”,意思就是我已经准备好了,你的投资绝不会打水漂。这正是贾雨村为五斗米折腰的具体表现,然而甄士隐却把这个看成资助贾雨村的最佳机会。甄士隐很清楚,贾雨村将来是个可用之人,贾雨村也很清楚,甄士隐想对他进行资助却一直隐而不发,等待的是一个达成契约的机会。

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资助,从表面上看,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善事。然而事件的背后,本质上却是一桩期货交易,故贾雨村对甄士隐一家的落难,所表现出的态度,便是以财物还了当初的人情,再次面对英莲之难,其实在他心里只有冷漠,因为他认为于甄家的恩情之前已经两清。

(水木森二〇二〇年七月二日)

归去来兮(局部)

本文参考文本:《红楼梦》第一回“一日,早又中秋佳节。……”至“……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