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是什么
2023/4/9 来源:不详讲到禅,很多人都以“禅那”一词来解释禅这一概念。
但事实上,禅并不是“禅那”,因为“禅那”这一说法,意味着有时间的观念隐含其中,超脱不了文字层面的属性。
因此,“禅那”这一概念其实已经把禅最精髓的内涵给束缚了,因为禅的本身是超越束缚与认知的。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当年灵山法会上,佛把“禅”传给了迦叶尊者,即佛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佛与迦叶尊者以心会心,以心印心,才创造了禅宗这一独特的宗派,即禅。
因此,六祖慧能大师所讲“禅”,追根溯源其实就是来自于佛传给迦叶尊者的法门。
那么,“禅”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禅,说到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态!也就是说禅宗的传承就是释迦牟尼佛心态,即以心印心的传承。
弥勒佛像而这个传承涉及到两个方面,就是最清净的心和以最清净的心去认识天地万物的真相,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摩诃般若”。
换句话说,“禅”的智慧与境界,其实就是成就“摩诃般若”。
甚至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当年证悟和成就的最无上的圆满智慧,其实就是“摩诃般若”。
佛寺佛陀本人就是以“摩诃般若”来认识天地万物与宇宙人生的真相,即“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而这些内容,所探讨的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它们之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变化发展的。因此,唯有认识这个真相,也唯有具备“摩诃般若”这样的智慧,才有可能解脱一切苦。
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传法,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让众生成就“摩诃般若”这个目的。
后世之人,将他的传法分为两种,即说通和心通。
说通指的就是用言语和文字讲解种种事例来,而心通是设种种方便使弟子们自己感悟。当然,说通和心通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如“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可归属于心通,而灵山会上的这一公案,就是禅宗传承的开始。
所以,禅宗传承的是心的法门,禅的重心当然也是心的传承。
因为当年在灵山法会上,唯有摩诃迦叶尊者能够心领神会佛的意思,即以心印心,而这种心印心就是“实相般若”。当然,迦叶尊者追随佛多年,佛本来就已经彻底了知摩诃迦叶尊者的境界,因此,最后才“以心印心”的将心法传给他。
从这个层面来说,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要做到“信、解、行、证”。
“信”就是相信,相信佛的讲法。
“解”就是能够体会到佛所讲的法。
“行”就是强调的是实践。
佛像“证”就是真正体证到的真实境界。
也正因为如此,当年慧能大师才可以听闻《金刚经“而悟道,这就是“信”
《坛经》中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说明六祖本身对于佛法非常透彻明了,这就是“解”。
在黄梅山“腰石舂米”了好几月,就是“行”。
佛像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体现的是慧能大师对于佛陀证悟“缘起性空”的正确理解,这就是“证”。
而这就是所谓的“摩诃般若”,也就是禅的本质。
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