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智慧,万般因缘皆是花开花谢,不执
2023/4/9 来源:不详白颠疯图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807/6442885.html
不了解佛教的人,一听到这个人学佛,就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开他玩笑,甚至不相信佛教的人,还会有这句话来嘲讽佛教。这不怪任何人,因为不理解,所以无知嘲弄,因此必须要把这句话好好理解清楚。
佛教对人间的看法正是这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句肯定人生态度的话,结果被很多人理解为对“女色”的不执着。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合适的,没有依据的。
色是世间万物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诸多现象,这个现象用一个假名来为之定义,称作“色相”。这个色相是五蕴里面的一个相,单单用“色”相来和“空”进行对比,论证,让世人明白其中的关键含义,从根本处理解这个“空”。
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有日常的生活工具,以及我们与人打交道,沟通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色”,用我们这个肉眼观察到的现象。这个“色”的来源用佛教知识来解释是由“四大”汇合而成,分别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形成了大千世界,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事情都是从这里面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从出生,到上学,到毕业工作,娶妻生子,努力工作,完成这个时代应该完成的事情。这是因缘,这是四大产生的结果,从现在科学角度来解释,这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一些基本原子构成。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人,在多少年前构成我们的原子在另一个物质上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在多少年后也是如此。这就如花开花谢一般,万物都有其定数,我们也就不要在多花心思思考那些多余的事情,既然知道这一切的过程都如“花开花谢”一样,要做的就是“绽放”。
“空”的观念就如“花开花谢”,花开是“有”,花谢是“无”。过程是让我们“绽放”,最终结出硕果,佛教里面说的“佛果”,可以看成是对“般若”智慧理解的多与少,最终得到的果实。
“空”是无也是有,这个最难理解,因为文字是有形的“相”,会把人的思维模式局限在一个圈子里面,让人出现思维上的空白,如此下去便认为“空”就是一无所有,如果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不正确的见解,有和无都在“空”中,因为有,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明白“无”。《道德经》中有一句“无中生有”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概念。
“空”的过程是对“五蕴”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般若”的过程,是“渐修”的过程。渐修才能够“顿悟”,很多人迷于“五蕴”,如果渐修出“般若”,那么将拥有超出智慧的智慧,用这样的法门去参照学习才能够合理的解决身边的事情。
放下心中的执着,执着是“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基本元素组成万物,而这四大基本元素本就是“色”,而“空”是一切的本来样子,如此空的最开始就是色,色的最开始就是空。色相是如此,其他四韵也是如此,唯有知道“五蕴皆空”才可看到最根本的造化,才能够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性。
不执着那表面的色相,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从最根本出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事情,那外界的诸缘法便是一念可生一念可灭,这才算明白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