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心经文字雕刻艺术品,文字精致清晰
2023/4/11 来源:不详《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心经中的其它教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提及了六根,以及六根所对应的六种物质,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此处色即是指众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质,是一切眼能触及的一切物质。决不是仅仅指女色,美色及各种美女色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色是指世界万法中的一切物质,从《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告诉我们,色包括“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
这里的“色”指的是五蕴之一的“色蕴”,也即生命的物质性身体,在佛教来说就是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肉身。
常人以为色身坚固实有,佛教认为色身无常,有生老病死,必将败坏。如此之身有如浮沤,如梦如幻,故称为空。也即此色身无固有之本质,其本质空幻,故说为“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稳定的,都是空无的,但是万事万物又都是诞生于空无之中。
色为什么是空呢?色,一般来说指是是物质,空,一定是指空掉某些东西,也就是“否定”、“空去”、“不存在”的意思。可是佛教大师总是说,色即是空这句话并不是说色不存在,而是说色是依缘起的方式而存在。
心经中讲了几个“色”与“空”的关系,比如,空中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如果要准确表述“色”与“空”的关系,就不能只拿出“色即是空”,而要从各个角度全面说。
“色即是空”——无需灭色见空,当下即空。很多人解空,是说只有色法坏灭了,才能见空。佛说“色即是空”,就是讲:在色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显现的同时(无需色法坏灭)就是“空”!
“色不异空”——不要色外寻空。有一种对空的错误认识:色法之外另有一个“空”。“空性”是法的属性,简称“空”。就好比“流动性”是液体的属性,但不能说离开液体,单独存在一个“流动性”。
所以老子称之为“无”或“道”。人从自然中(按所需所想所有用的)发现的一切可称之为“色”(或法、术、思想、等),均为从“无”中找到了“一”(一法,一术,一色,一公式,一定律及数字1)。剩下的在自然中人类认为无用的(不愿去寻求)的依然会存在,其必然成为人类有用之术的制约与阻碍。它会找到与其相反的合而为“无”。所以男人会找女人。正负相吸,阴阳共存。
观自在菩萨行深至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修行至般若,印证了世界万法的空性,即五蕴皆空,所以一切众生修行,悟至空性,便会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便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而现实中人们经常为外在的色相所迷惑,以至于自己的内心浮动,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经常的自我感悟、修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万物,那么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这个烦恼丛生的婆娑世界,甚至终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