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如何才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2022/12/25 来源:不详

继续读第十四品《金刚经·离相寂灭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陀一连两个“如是”,是对须菩提所言的认同。接着,佛陀进一步说明:如果闻到此经能够不惊慌、不恐怖、不畏惧的人,是非常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成就了远离分别的第一波罗蜜。

有分别念,就会带来有惊慌和恐惧。比如说,刚出生的婴儿见到狼时,并不会觉得可怕。但是,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听到狼吃人的故事,当建立起这种牢固的分别与执着之后,哪怕还没有见到狼,只要听到“狼来了”,都会惊慌害怕,赶紧逃走。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就像念咒语一样,佛陀一再重复这种句式,因为这种思维,是红尘中的修心法要,当这种思维刻骨铭心、融入法身慧命之时,分别、执着渐渐远离,照见万法皆空,金刚般若智慧自然现前。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陀接着又谈到忍辱波罗蜜,并以自己往昔因地的忍辱修行为例来说明之。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歌利王因误会而割截其身体,那个时候,他之所以没有嗔恨,是因为他于尔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嗔恨,是因为执着“我相”,当他认为“我”受到侵犯的之后,就会产生嗔恨之心。佛陀尔时因为没有“我相”,故而也谈不上“忍辱”,于是就成就了实实在在的忍辱波罗蜜。

在这里,佛陀指出了忍辱波罗蜜的修持绝对不是“生忍”,活生生的忍耐是一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忍耐。这种着相的强忍,一来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不舒,从而致病;二来这种“强忍”容量有限,一旦强忍不住,就会肝火发作,同样也容易致病,并且火烧功德林,以致于功亏一篑。

以般若智慧修持忍辱,照见万法空相,方能没有烦恼,才能成就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从某种意义上讲,忍辱波罗蜜之修持比强忍要容易得多,修持忍辱波罗蜜的过程,是烦恼减少、智慧增长的过程;而强忍,往往意味着积蓄烦恼,当烦恼装不下时,就会发作的过程。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陀又举出了他因地曾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的例子,他告诉须菩提,他之所以能成就五百世之忍辱功德,依靠的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金刚般若智慧。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世间行走,真正通达忍辱波罗蜜之人,其实根本无所谓人生的逆境、顺境,故而也不会有所谓的忍辱之相,是名“忍辱波罗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