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常无我法印般若诸法实相,一

2022/12/25 来源:不详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经跻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学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佛学中的无常、无我、法印、般若、诸法实相,知道了无常才更懂珍惜:

无常

无常,即随生随灭,前生后灭。在佛教教义中,无常指的是世界万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维意识)都有生有灭,没有长存不变的。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永存的,它们从生到无,只是剩那间的事,因此把这叫做“刹那无常”;而在这刹那之中,它将要经历“生、住、异、灭”四个阶段,这叫做“有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种特征。

有情世界的一切都属于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只有佛显示给众生的无为法存在界,才克服了因缘和合形成的生灭无常。无常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无我

无我,也称非我、非身,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生,依缘而灭,没有恒常主宰的自我(魂)。

无我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人无我(人空)。人体有五蕴和合而成,没有永恒长存的肉体或灵魂存在。其次,法无我(法空)。一切法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它是不断变幻的,也没有恒常的主宰。一切法相从本质上说,都是如幻如化的假象。

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主要是针对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当时,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他们认为”是最真的唯一本质,是字宙间的最高主宰,是无所不在的,自我(灵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梵是无法度量的,无边无际的。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真正解脱。

原始佛教为了反对这种有我理论,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

法印

法印,又译为法本、本末、忧檀那等,是指佛教徒用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其中法是指佛法,印是指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符合法印的为佛法,不符合的为非佛法。

法印是判断佛法真假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内容:法印一:诸行无常,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固定不变得,而是一直在运动和变化。法印二:诸法无我,世间本没有自我的存在,众生的身心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法印三:涅樂寂静,涅樂是远离一切妄想、不能用言语解释的状态,是本自寂静的。

般若

般若,为梵语音译,也译为“波若”、“钵罗若”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其意为智慧。

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洞视彻听、切明了的无上智慧,眼尘世间的聪明智慧不同。为了与通常所说的“智慧”区别,翻译者没有把它直接译为“智慧”,而是采取了音译的方式,取其发音译为“般若”在《(大般若经》中,大乘是与般若相通的,股若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般若。

般若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佛法都可纳入般若之中。般若造就了众佛,等于是众佛的母亲;殷若能显示世间诸法的实相。它可以说是如来的母亲,因为有了它才有如来。

而如来藏学派则认为,般若这个大智乃是你亲证如来藏一一亲自触证第八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这就叫做般若。般若,是佛教的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六度之一。

诸法实相

实相,即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根据佛教教义,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组成、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也是宇宙万物的真性,也就是诸法实相。

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诸法实相的定义也略有不同,在小乘佛法中,通常称为“我空”,可以理解为世间没有自我的存在,现在的东西将来会不存在或以前的东西现在不存在。也可以称为“法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空”,就连佛法也是因缘而产生。

宗教的信仰源自与其内在的文化,但不可因一些人的作为影响自己对世界的判断,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愿所有看过此篇的读者,见众生,见世界后可以做回自己喜欢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