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经般若人生

2022/12/23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9.html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家智慧的精髓,学习佛理、佛法《心经》是必读,本人就自身感悟,浅谈个人对《心经》所含智慧的理解。

五蕴皆空

《心经》开篇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所指“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各类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如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受”是本心为“色”所动,被外界事物影响感染;“想”是因被“色”所感而产生的想法、欲念;“行”是因“想”而产生的行为;“识”是在经历“色、受、想、行”后而产生的概念或意识。例如:一个人走在街上闻到一股香味,抬眼望去看到一家饭馆,里边很多人在吃饭,热火朝天的,好像里面的东西很好吃一样,于是他进去吃了一次,吃完后他的到一个结论,这家饭店东西确实很好吃。这就是一个“色、受、想、行、识”的过程,那么他产生的那个结论,就是“识”。

所以“五蕴”所构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众生对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产生的“识”就是众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众生三观是由这里所产生的“识”所构成的。这样一来人的一生就被“五蕴”所引导所左右,最终迷失在这阎浮世界。

佛陀为胜光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旷野中游走,被一头凶恶的老虎所追逐。游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恰好看到一个空井,井旁有一颗大树,游人赶紧抓攀着树根,藏身到井中。有黑白两只老鼠,正在啃噬着树根。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井底有一条毒龙正在向上张望。游人心中畏惧毒蛇和毒龙,又担忧树根被老鼠咬断。就在这个时候,从树上的蜜蜂窝中滴下五滴香甜的蜂蜜,不偏不倚地落入了游人的嘴中。游人顿时忘记了刚才的恐惧和担忧,尽情地品尝起蜂蜜来。由于树身晃动,四散的蜜蜂飞下来刺蛰游人。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团野火,烧着了这颗大树。

佛陀告诉胜光王:旷野比喻无明的长夜非常旷远,游人比喻凡夫众生,猛虎比喻无常,井比喻生死的彼岸,树根比喻命根,黑白两只老鼠比喻昼夜,老鼠啃咬树根比喻生命念念都在消逝中,四条毒蛇比喻组成人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蜂蜜比喻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蜜蜂比喻不正确的思想,野火比喻衰老和疾病,毒龙比喻死亡。生老病死,令人极其恐怖畏惧,应当保持警觉,不要被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所吞噬和压迫。

众生所有的欲望皆因“五蕴”所生,而欲望则使得众生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生死轮回之险境,从而一直饱受“生、老、病、死”之苦,终不能得渡。

修行者若要解脱,跳出生死轮回之险境,远离“生、老、病、死”之苦难,首先应当做到“五蕴皆空”,不被欲望所迷惑。凡俗之人,若能“五蕴皆空”便可守住本心,不为欲望所驱使,走向违法犯罪之路,不说大富大贵,起码能与人为善,善始善终。

色即是空

“五蕴”中“色”为因由,“受、想、行、识”都是因“色”而生,若众生不为“色”所动,就不会有“受、想、行、识”,“色”对众生而言,就是沒有意义的,相当于不存在,是为“色即是空”。所以,“色即是空”则能“五蕴皆空”。

然而,当今社会,到处都是名、利、权、色这些诱惑所化作的“色、声、香、味、触丶法”等六尘,弥漫在众生周围。其中“色”指视觉所看到的现像,“声”指听觉所听到的音像,“香”指嗅觉所闻到的气味,“味”指切味竟所品到的味道,“触”指触觉所感觉到的触感,“法”指意识所感受到的刧意念。六尘是会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入到众生之心灵,如同空气中的尘埃落到桌面一样。

桌面上的尘埃可以擦洗干净,六尘落到心灵,却会因“贪、嗔、痴”三毒而化作欲念,污染和侵蚀心灵,是擦洗不掉的,会使众生沉迷于无尽欲念中,无法自拔的。众生被六尘所染,也就是为“五蕴”中“色”之所动。因而,不入“色即是空”之门,不得“五蕴皆空”之果,不能跳出生死轮回之险境。

可见“色即是空”最大的障碍,是“贪、嗔、痴”三毒。三毒由何而来,乃众生累世业力所化。如此可得,消除累世业力,化解三毒,方能“色即是空”。消除累世业力,化解三毒,按《心经》所指需修行六波罗密,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之法。

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也被称为六渡。

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总体概括,布施是用我们的钱财、劳动、智慧、慈悲,去回报社会,表现的是我们的感恩于知足,懂得感恩并能知足,则能消减贪欲,所以布施解“贪”毒。

持戒,是以“十善业”、“八戒斋”、“五戒”等律法为依据来护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如《方广大庄严经》“尸波罗蜜”是法门,超过一切恶道难处,教化众生守禁戒故。能于“五蕴恶境”现前时以深信不动于戒即是功德。也就是说,持戒者,不为五蕴所感、所动,不被此“五浊世界”业力所染。

修行四众所持基本戒为“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世俗之人,可以不持“五戒”,但秉持自我的本心,坚持原则,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法规,未尝不是持戒。

说到忍辱,会有人认为是忍辱负重,忍常人之不能忍,争取发展空间,以期翻身崛起,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其实不然,佛家所讲的“忍辱”是为修行法门。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修行“忍辱”就如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所写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心中自定,不为外物所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忍辱修的是一颗平常心、包容心、慈悲心。对于自身的得、失、誉、损,要保持平常心,不因其生喜、动怒;对于他人的不解与怨憎,要有包容心,不因其生怨、报复;对于一些愚钝之人,要有慈悲心,帮助和引导他们,而不是指责、谩骂。平常心、包容心和慈悲心,可使人远离“嗔”念,不受“嗔”毒之苦,最终离苦得乐!

精进在佛学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与放逸相反,坚守“三善根”,防恶修善。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为精进。坚守“三善根”,不放逸,是坚持对“贪、嗔、痴”三毒的抵制,是离恶向善之道。修行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无精进之能,则一切修行,皆是枉然。

精进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在于每日进步一小步,坚持善念,行善法、善行。修行之人,以精进之法修正道、正法,行善法、善行。世俗中人,当知学无止境,需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保持社会竞争力,无惧一切挑战,是为勇猛精进。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定即是专注,内心平静,思绪专一,即是佛家修行获得智慧的根本途径,也是世俗之人洞悉世事、通达事理、明悟真理的不二法门。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

般若是看破、是放下、是大自在,是尘世中所有的“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之解脱之法。凡有我执者,无论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皆以般若得解脱。通过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终得般若,是为解脱之道。对于世俗而言,般若是历经风雨后,对人生的终极感悟,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最终理解。表现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执着坚守的那一份真挚,是内心深处的智慧明灯。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寂静欢喜,禅定般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