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念还是二念迷悟之间,你我如何抉择
2022/12/11 来源:不详《法宝坛经》第32讲
朋友们!善信们!各位菩萨大德们!南无阿弥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们接着学《坛经》。
上一讲我们讲到一个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窍诀,那就是相应。首先要让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和我们的本心自性相应,进而让自己的身口意和佛法相应。只有这样才可以彻底的将我们自己与佛法相融,渐入不二法界!
六祖慧能大师为了使大众彻底明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精髓妙义,故而不辞辛劳的反复阐明法义。
我在写《坛经》讲记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我的见解很肤浅,修行也不是很好,但总是希望把自认为重要的言句多说几次。或许在各位菩萨大德眼里形同废话连篇,但凡是我强调的都是当年或是现在我从多位上师口里亲耳闻得,亲身受用的法要。您如果有更好的,欢迎不吝赐教。
六祖慧能大师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则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我们要知道,在究竟觉悟的成就者的思维认识里,凡夫与佛无二无别,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
凡夫与佛皆本具佛性。凡夫如果没有佛性,那凡夫如何能修证成佛?佛如果没有佛性,那佛如何能称之为佛?依佛性论之,凡夫与佛无二无别。
烦恼与菩提其性本同。烦恼如果不具菩提之性,那烦恼如何能转烦恼为菩提?菩提如果没有菩提之性,那菩提如何能称之为菩提?
佛由凡夫修而成佛,菩提由烦恼转而成菩提。依本性而论,佛与凡夫无有差别,烦恼与菩提是一非二。
我们知晓了六祖慧能大师这里所讲的教言,就会明白禅宗之于整个佛教的重要性。修学佛法,不拘任何宗派,如果能建立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无不事半功倍!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如果你不修学“摩诃般若波罗蜜”,想成佛那只能是妄想而已!或许成佛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可惜!可惜!很多人不明此理,总是由着自己的执着去强自分别,赞自毁他。这样的做法,除了只能显得你自己狭隘一些,无有半分利益。并且这样做是有违佛教的,甚至很有可能让你成为非佛弟子!
我们修行为的是什么?如果不知佛心佛性,那你修学的还是佛法吗?这个说不通!
记住!所有的无量的法门的总集才是完整的佛教。只因我们福报稀少,善根浅薄,智慧鄙陋,本师释迦摩尼佛才不得已一一开演无量法门,以待有缘众生随缘得度。这是佛陀的慈悲。(此处三拜!)
“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即佛”,这句教言是六祖慧能大师在阐述我们凡夫与佛之间,其实就是一念之间而已。
凡夫与佛本无不同,只因这“一念迷悟”而有了凡夫和佛。我们学习这句教言要牢记三点:
一者“念”,我们了知凡夫与佛只是一念之间,所以就要恒持佛之一念。
我们要明白,只有佛!只有究竟的成就者才可以常处“一念”的境界。如果我们通过不断精进的修学,能达到“一念”恒持,念念如一,那我们也可以成就;
二者“一念”之间分前后,即为二念。当我们的“念”产生前后二念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凡夫与佛的差别认识。
我们要明白,我们很难做到恒持一念,因为只有佛才可以做到常处“一念”的境界,而我们凡夫或是修行还在路上的善信,只能在二念间徘徊。所以才需要精进的修行,因为一不留神就是凡夫了!
三者迷悟是修行的关键。迷即是凡夫,悟即是佛。
迷一念就是凡夫,何况我们已经迷了很久很久了。悟一念就是佛,可是我们执着的要死,甚至死活也不愿意悟啊!你不信试试,你让人施舍给你五块钱或许很容易,可是你试着让人舍掉一个念头,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念头,却是非常之难!
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觉悟者的立场上讲“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的,祖师为何要这样讲呢?有没有善信思考过这个问题?能否把六祖慧能大师这句教言调整一下顺序呢?
我告诉你:不能,甚至是万万不可!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觉悟者的立场上,本着一颗无量慈悲的心才这样讲的。祖师本意是让我们凡夫不要望佛“”生畏!
我们凡夫的心量小的可怜,你告诉他自己与佛无二,他会害怕的,甚至是会恐惧的。所以祖师慈悲开示,迷悟只是一念之间,凡圣本无有异的妙谛。
记住!这是祖师的慈悲和方便。那么我们凡夫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是“前念悟即佛,后念迷即凡夫”。所以我们往往是在这个“一念”的“后念”上思维。所以我们堕入迷途很久了!我们愚痴的思维习惯是造成我们堕落轮回的苦的根本因。
这里我们不由得赞叹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慈悲亦不可思议!所以这句教言的顺序不可以调整,因为一调整我们就颠倒了。那样一来,你我就累劫不可见性了。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把“一念”分成“前后”,变为“二念”?又为何总是在迷悟之间与佛法觉悟失之交臂?
六祖慧能大师给我们明白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原因有二:
一者是因为我们的执着,二者是因为我们时时需要面对的境界。
大家要明白,我们的这个身心外物,即三界、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统统这些都是“境”!而且这个“境”其实也是本自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你我存在与否而出现显现或是消失。
可是如果你对这个“境”产生了执着,那就被“境”所迷了!也就是迷失自我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告诫我们要“离境”!,因为“离境即菩提”。如果你不愿意“离境”,而是“着境”,那就只能永处烦恼尘劳了。
将我们的“前后二念”渐渐修成“恒持一念”;将我们的执着“境”渐渐修成离“境”,我们就会转烦恼为菩提,破迷觉悟,永脱凡尘,与诸佛菩萨摩诃萨无二无别,与东方西土历代祖师无二无别了!
而所有这些究竟的成就,都离不开“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修持;所有这些殊胜的成就,都离不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修持。
记住!明心见性不只是禅宗修行的宗旨,更是整个佛教修行的根本!
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烦恼,皆得菩提。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原创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