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这个四句偈,助您斩断一切烦

2022/12/11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www.xxzywj.com/

佛陀讲法49年,其中讲般若部用了22年的时间,可见般若思想的重要性。般若部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关于“空性”的问题,只要一个人明白了事物的空性,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佛陀讲的般若部经。要想真正理解事物的空性,不可不读般若部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这部经典,只有三个字,就是《金刚经》。

《金刚经》重点讲了事物的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门也叫空门,只要入了空门,明白了空性,就知道一切皆空,然后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世人有诸多的烦恼,其实只要认真诵持《金刚经》,哪怕是一个四句偈,都可斩断一切烦恼妄见。

《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人说《金刚经》就是不断地说一句话,然后又将这句话的意思推翻。那么,这个其中,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原因就是,任何事物本来就存在空性,你一旦肯定某种事物,其实是被自己的妄念所带动,让自己落入了实相。要想让自己达到空相,就要看到,其实它本来是空。所以,推翻自己之前的认识,就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见解,本来是空。

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容易固定在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当我们看云,觉得它是云,但是当云遇到不同的天气时,又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它会变成雨、雪、冰雹等等。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云可以变化成雨、雪和冰雹。

但是,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当云遇到特殊的天气时,它又会蒸发成空气,消失了,空了。所以,云的这些相,都会因不同的遇合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不光是云有这种变化,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这种变化。正因为事物的变化无常,所以佛陀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陷入到一种固定的见解当中去。

当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不光要看到外界的这种变化,其实对于我们内心的变化,也要时刻留意,不要让自己对佛法的见解,落入到一种固定的认识当中,否则很容易造成悟不透,让自己产生烦恼。《地藏经》中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如果不改变对事物的见解,就很难破除自己的“烦恼贼”。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和尚,过河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子,女子很柔弱,脚步虚浮,河上只有一根独木桥,河水很急,她不敢自己过河,担心自己滑落河中。大和尚就让小和尚去背这名女子过河。小和尚觉得自己已经出了家,不能触碰这名女子,不肯背。于是大和尚背起这名女子,过了河。小和尚对于大和尚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惊讶。

过了河以后许久,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惊讶,问大和尚,为什么你能背那名女子呢?大和尚说,我过了河,就已经将她放下了。小和尚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和尚的放下的是什么。因为那名女子,只是一个“相”,《金刚经》中讲的这种相,其实是一种假相,这名女子对于大和尚来说,也是如此。当小和尚的思想不断地在“这是一名女子”的假相中思索、徘徊的时候,就很难跳出对这种虚妄假相的妄见。

大和尚放下的,其实是对那名女子,是“一名女子”的认识。在大和尚的心中,那名女子,只是一个普通的、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帮她过了河,事情就已经了结了,心里不会因此,而生出波澜。反而小和尚,一直都认为那名女子,是一名女子,是不可触碰的。这就是因为他无法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造成无法解开心中的结,而产生了烦恼。

对一个事物的改变,仅仅只能让自己提高一点境界。要想“见如来”,必须要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才行。《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要依照佛经中的般若智慧,远离一切相,才能真正得成菩提!

《金刚经》中的这个四句偈,能够直达人的本心,破除一切烦恼妄见。只有认真学习这个四句偈,不断地加以理解,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达到破除一切烦恼妄见的目的。

感恩阅读,感恩分享!愿大家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