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常照bull正邪只在一念间

2022/6/24 来源:不详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这段开示出自《灵峰宗论》,是蕅益大师向清源法师介绍发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实发心,用以勉励、警策这位自己十分看重的后学。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

如果是不修学佛法的众生,起惑、造业、受苦,轮转不息,自不待言。就修行人来说,也会因为修行发心的不同,而获得两种差别的果报:一是“成佛作祖”,解行相应,教化学人,成为一代祖师,乃至究竟成就佛道种种功德庄严;二是“堕坑落堑”(“堑”是很深的坑,比喻恶趣),由于修行之时不善用心,生起种种颠倒,堕落到三恶道去,受多生累劫的恶业果报。

如此天地悬隔的两个差别果报,既不是上帝安排,也不是自然而有,“所争只一念间”,就是我们一念心性能否善用造成的。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的内心随顺烦恼而动,造作盗淫妄的恶业,将来业果成熟,就会变现出刀山油锅的地狱果报出来;假设我们依止清净心,说好话,行善事,乃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将来自然成佛有分。

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蕅益大师更进一步引用儒家的文句来加以证明:“人心”是一种随顺于私欲的烦恼心,“道心”是随顺于理性的正念,两者相貌截然不同。人心危殆难安,势力强大,道心则微弱难明。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人的内心状态是烦恼强过正念的,所以要造恶业比较容易,反之想要背尘合觉就比较困难。所以儒家以此为依据,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克制我们自己烦恼欲望的心念。由此“罔念”(放纵心念)与“克念”(克制欲望)的不同,便有了“狂”与“圣”的区别,其差别也只在能否善用其心上,所以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舜”是勤政爱民的贤君,“跖”是穷凶极恶的大盗,他们二人一个利益众生,另一个伤害众生,其差别在哪里呢——“利与善之间也”。利欲者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是追求个人私欲,所以发动身口意去伤害众生;若是念念心存良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动身口意,便能造福人民。以上都是引用儒家的思想作为说明,接下来便说到佛法的修行了。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么几种。虽然同样是佛陀与历代祖师所传的正法,都能够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但也会因为具体行持之人因地发心的不同,而导致果报的差异。蕅益大师将修行人的发心归纳为五种:

如果我们的持戒、学教、参禅的发心中夹杂兼带着希求名闻利养的念头,期望藉此修行的相貌获得广大声名、更多供养,那这些无上妙法在名利等烦恼心念的染污熏陶下,都会变成三途的种子,也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的种子。

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假设修行之人虽能免于对名利的追求,但在修行过程中仍存着执着取想的邪见,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无外乎人天福报或是魔王外道。比如我们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在此过程中,应该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上久久为功,以求一心不乱。但有些念佛人不明白净土法门的道理,不在自心上踏踏实实地下一番苦功,而是向外攀缘,或是想要通过念佛积累福报,那便是人天种子;或是想要在念佛时见到佛像、莲花等显现在面前,那便是魔外种子。

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前面的两种发心,一是烦恼,将来堕落三途;一是邪见,难免人天魔外。向下三种才是符合佛法的清净发心,然而虽同是清净,也有大小偏圆的不同。如果只能体会我空之理,不达法空,便会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即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味出离生死”,这便会成为声闻、缘觉的二乘种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小乘行人。

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译为觉,萨埵翻译为有情,合在一起便是觉有情,亦即上求诸佛觉道,下化有情众生。如果既能自觉——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而勤求诸佛广大智慧,又能觉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发起无量慈悲心念利益众生,这样真实发菩提心,兼具上求下化,便不同于二乘但期自了而已,这是菩萨种子。

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修学菩萨道的人虽已发菩提心,还是有相的菩提心,认为实有佛道可成,实有众生可度。若能更进一步,运用般若波罗蜜照破法执,从有相的境界转化成“自觉圣趣,光明发辉”,也就是觉悟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心,此心原本就具有照了一切的光明智慧,非从外得。乃至“彻其源底”,将此智慧光明彻底显发出来,便能了达万法底源。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依体起用,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佛道不成而成,对于众生不度而度,无碍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摄取众生同生极乐净土,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此发心,方称得上是与无上菩提相应的发心。

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分别叙述了五种不同的发心后,蕅益大师最后总结说: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发心是正确的,是清净的,佛陀所教授的一切的修行法门都能够帮助我们趣向于正道;反之,即便法本无咎,由于我们邪恶染污的发心,最终也难免三途魔外的归宿。可见邪之与正并不在法,而在修行之人的发心。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由此可见拣别发心真伪的重要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