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智慧,什么是空,如何去
2023/11/20 来源:不详北京中医白癜风 http://www.zlniupixuan120.net/
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经》讲“般若”智慧,这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为人们带来真理。
《心经》是《般若经》的核心纲要,里面主要讲“空”,这个“空”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对“真理”的根本认知,源头认知,这是“有”与“无”的综合,细微处看真章。
空的第一层概念,这个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世上有不变的东西吗?人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用的东西也在变化,从外形上面,使用性能上面都在变化。比如说,我们吃饭用的碗,碗天天用,我们看它变化了吗?用肉眼看不出变化,碗还是碗,用天眼就能看到微妙的变化,碗每次用都会有损耗,用法眼来看,更加具体,碗和人的身体都是由一些微小的元素构成的,里面有相互运动的规律,所以时时刻刻都在运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谓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从“变”里面可以看到那个“空”。
第二层概念,这个世上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吗?可以用很笃定的话来说,这世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相互运动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过这个概念,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出过“相对论”的概念,纷纷证明这世上所有物质都处在一个相对运动的状态之中,一件是事物是依靠另一件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不会有单独存在的事情发生,一切事情都是因果关系,因此才有了这样那样有迹可循的规律。
这些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空”,拿人做比方。你说你是孤单的,没有朋友,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这话就不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你用的哪个东西不是经历各类人的手才出现在你面前的,单独一个人,衣食住行怎么去解决呢?所谓的一个人仅仅是自己认为的一个人,实际上我们谁也离不开谁,并且也不需要离开。这里就体现出“空”的根本意思,众缘和合存在的意思。
佛家的“空”是“第一性空”,“缘起性空”,是万物和合而生所产生的“空”。在“空”观当中,认识到既然万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就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和的角度上,不用狭隘的看到自己,而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把自己的格局变大一些。
最开始我们理解这个“空”,认为是“一无所有”,因此什么事情都不干,每天都无所谓的生活着,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当然是消极的,不被人采纳的态度,这是没有理解佛教讲“空”的含义。对“空”进行正名,这是一种大的视角,大的眼光,大的格局,知道这世间的所有事情既然都是因缘会机,和合而生,那就用不着太当真,太计较,太死板,从一个活泼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问题,从根本上结局问题。
因此这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以及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说万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而“空”就是万物最开的状态也是最终的状态,而《心经》让我们“悟空”就是让我们自身明白这些事情。不执住于表面的现象,明白自身的状态,自己当前处于“空”的哪一个阶段,那就做这个阶段该干的事情,“空”是一切的根本,达到“空境”以“空观”去处理身边的问题,如此进行看问题就不流于表面的形式,从根本处得到真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