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学行布施,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2023/11/12 来源:不详布施的内容,就是以自己的财物或能力与大众分享,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大般若经》中指出,一切修行当中,应先行布施。布施不仅是慈悲的体现,也是我们解脱烦恼的第一步。在佛教文化中,菩萨修行,有六种自度度人的方法,也就是有六种解脱自己烦恼同时也能够解脱众生烦恼的方法,这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在这六度中,布施排在第一位;而菩萨摄受众生的四个方法中,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个摄受众生的方法,也是以布施为首。
布施有种种方便,不论贫穷贵贱,人人能做,容易下手。只要我们愿意布施,时时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如果我们请不请客人吃水果,则可以请客人喝茶;没有茶,可以请客人喝白开水;纵使开水也懒得烧,还可以和颜悦色、洗耳恭听、慈眉善目相待,这也是一种布施!再说,当我们看见别人行善修福的时候,我们可以随喜帮忙,这也是布施,也是在修福;或者当我们看见别人在布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存欢喜赞叹别人的布施,乃至发愿将来能够相互帮助,共成善举;甚至当别人讲述人生经验或布施的利益时,我们能够在心里默默的关怀和祝福,都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七种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一是心施,就是凡事心存善念,诚恳待人: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心存谦让而不贡高我慢,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己功,心存慈愍而不幸灾乐祸,心存法喜而不贪恋物欲,心存宽恕而不吹毛求疵。二是面施,就是常保持微笑,和蔼待人。三是眼施,就是以慈眼看待一切众生,如见人得利,起随喜心,而不嫉妒,不眼红;更不可有势利眼,所谓狗眼看人低。三是身施,就是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不矫揉造作,不奇装异服;就是要助人为乐,善转俗谛,和而不流,和不负尘,而不同流合污;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常行恭敬礼拜佛菩萨与一切贤圣。四是音施,就是要说诚实语而戒妄语,不口是心非;言语柔和而不粗鲁,说和合的话而不说挑拨离间的话,说益人的话而不说无益的话,常赞美他人的长处而不自称赞、更不背后说人之过。六是座施,就是让座给老弱病残与妇孺,常能够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七是房施,就是充分利用房子的功能,请朋友到客厅休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住宿方便;或是以比较庄严的房间作小佛堂、小讲堂或是图书室,请人来讲经说法,或是提供场所供大家学习佛法等。
我们学行布施,一是要克服悭贪吝啬,在布施的过程中将执著和烦恼一同舍弃。二是思维布施的利益:布施能使眼前利益转为长远利益,布施能让财富对生命更具有长远意义,布施能使福德资粮迅速增长。三是要思维不愿布施的过患:如果我们不愿布施,便会使贪著和由此带来的烦恼继续增长;如果我们不愿布施,将来就没有希望,就好比春天没有播种,秋来便没有收获。
欢喜布施的人,是有福气的人;布施有很深奥而且微妙的哲学,了解布施的原理,相信布施的果报,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在布施过程中,如果能够不求回报的布施,能够没有执着施者、受者及所施的财物的去布施,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过去现在因果经》说: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人,见到别人修福,应该心生欢喜,而且加以称赞,随喜的功德和布施者同样可以得到无量的果报。《瑜伽师地论》第39卷也启示我们:如果菩萨身边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他就以从前所学的技艺去赚取钱财来布施众生。他有时以各种美妙的言辞、譬喻和故事来演说正法,使贫穷的人也会布施,更何况是有钱的人呢?他尚且能使贪吝的人布施,更何况是学过布施或习惯布施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