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下157碛砂藏四大部
2023/11/12 来源:不详大藏经课程是根据闲者知无涯老师在“吴语东流”个人号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群友张晃晃倾情参与。
四大部经-妙严寺本amp;天龙寺本上一课,我们讲——《碛砂藏》自嘉定九年,即公元年开雕以后,一直到端平元年——公元年,才想起来要做佛经目录这件事情。从佛经编目的时间到它编目的方法,《碛砂藏》确实有一点儿——打到哪里就指到哪里的意思,对吧……别人都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它是打到哪里指到哪里……提前仿佛就完全没做规划!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做到哪儿再想到哪儿。
但是甭管怎么说,最后一百多年的时间也给搞定了!所以说——只要结果是明确的,方向是正确的,中间最多是多一点儿折腾,浪费点儿时间……最终还是能走向胜利的。
《碛砂藏》,它不光是佛经目录是扭着来的,它的版式也是扭着来的,跟南宋刻的“圆觉藏”和元朝刻的《普宁藏》有密切的关系。
《碛砂藏》在宋朝的刻版呢,就继承了南宋初年“思溪藏”后期的这个版式,就是——每版三十行,每行十七个字,所以它是折五页的梵夹……每页六行,它是三十行的……竖着三十行。“思溪藏”,它的前期,就是“圆觉”时期,最早是三十六行……像《崇宁藏》,它折成六页,每页六行。到了后期,逐渐就向《开宝藏》靠拢,逐渐稀疏……就到了每版三十行。
进入了元朝,从元·大德三年以后,《碛砂藏》的版式就完全按照元朝《普宁藏》的版式去刻了,甚至连字体都非常相似……我们讲——有一组刻工都是一样的。即使研究《大藏经》的专家,在鉴别两个版本的时候儿,也经常出错!
《碛砂藏》,它刻好,用了一百多年,够长吧!但是,人家印刷的时间也长——它自元朝刻好之后,一直印刷到明朝的末期……明朝就二百多年,加上元朝,等于它刷了将近三百年!中间经过几次补板和修板,但是它这个补板和修板就大了,它不是在本寺修板,它是到其它寺去补板和修板,因此《碛砂藏》传世就有种刻本儿和印本儿。
最主要的,也是现在在拍卖市场里最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湖州府吴兴“妙严寺本”;一种,是杭州府“天龙寺本”。对吧……它的补板和其它的补板不一样——别人补呢,是我的寺里补我自己的;它呢,是别的寺替它补。
民国时期,上海那个“影印碛砂藏学会”,它所用的明代印本里,就有一部分不是《碛砂藏》的初刻本,而是后来“湖州吴兴妙严寺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里,它的《碛砂藏》有一部分,比如“大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天龙寺本”……就,也不是“妙严寺本”,反而是“天龙寺本”。
传世的《碛砂藏》,它们的印本虽然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收藏在不同的地方儿的《碛砂藏》,它们版本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刻的经本主要集中在四大部上——“大般若经”、“大宝积经”、“涅槃经”和“华严经”。
换句话说——《碛砂藏》经过百年印刷之后,有一个叫妙严寺的补刻了一部分;一个叫天龙寺的补刻了一部分。但是,它们补刻的这些新板,都在四大部经上,其它的没刻。其它的还是《碛砂藏》的原版。
这是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前面讲《碛砂藏》,它刻经板的顺序有关——它没有按佛经目录去刻,而是按佛经的重要性开始刻的,它上来就先刻了四大部——“般若”、“宝积”、“华严”、“涅槃”。当这四大部经刻好以后,它马上就开始印行流通,对吧!就是……印行流通,它就可以挣一笔钱啊,继续往下刻呀……然后,才开始编佛经目录;然后,才开始刻其它经。
因此,这四大部经的刻板,刻成时间最久!而且,这四大部经的经板,它也是最重要的佛经,请印的次数最多,最频繁!它刻成的时间最久,它用的次数最多,对吧!那它不坏,谁坏啊?因此,《碛砂藏》其它的印本,要修的经板或者要重刻的经板,肯定就是这部分经板。
从南宋端平年,四大部经刻好以后……就是,准备做佛经目录,标志着它四大部刻好了,一直刷到明洪武末年,就是……朱元璋的末年……就是,从公元年刷到年,你算算它刷了多少时间?它已经刷了一百六十年了!刷印经书不知凡几!那这四大部的经板肯定是,啊……说“残毁严重”都是轻的,应该是……都完全没法儿用了!
如果再请印《大藏经》,对吧……其它的板还都是好的,那你必须选一个新的刻本来补充《碛砂藏》这个印本这一部分的经。就是……前四大部经板坏了,但后面还好,你可以再印,前四大部你就得想别的办法!所以,最先出来,来补碛砂延圣院残缺经板的,就是湖州的妙严寺。
妙严寺自己刻了四大部经,而且它刻的版本精良,校对严谨!所用的版式与《碛砂藏》的原刻本相同,就是……对着《碛砂藏》刻的!因此,别人去延圣院请《碛砂藏》的时候,没有四大部经怎么办?最佳的替代选择,就是用妙严寺刻板来刻这前四大部。
因此,“妙严寺版大藏经”,它不是一个整《大藏经》,它只有四大部!就是……你要请印《大藏经》怎么办呢?先去妙严寺印头四大部。印完了,剩下的,你再回到碛砂延圣院去刷。
根据“妙严寺版”自己在“大般若经”后面的题记记载——妙严寺呢,它最早没想干这件事情。它最初只是刻了一套“华严经”,对吧……“华严经”,我们知道是最常用的,对吧!三套“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八十华严”,大家都要常用。
它最初就是刻了一套“华严”板行于市,来替代延圣院的那个模糊残缺的华严经本……因为大家一去延圣院印,那“华严经”都不清晰啦,而且大家又常用,怎么办?就在妙严寺自己刻的这套版上印。效果非常好!于是,它就从元·泰定元年正月开始,干脆把后三部全给印了——“涅槃”、“宝积”、“般若”。直到元·至正九年,就是从公元年到年,它刻完了“大般若经”六百卷。
整个儿妙严寺,它刻《大藏经》的前四大部经板,就用了二十六年时间!这四大部经,历来也是需求最大的经典!施主们即使不请《大藏经》,呐……请单刻一套“华严经”、请单刻一套“大涅盘经”、请单刻一套“大般若经”看看……这很正常。因此,妙严寺新刻的这批经板,使用频率比《碛砂藏》那个经板还大得多得多!因此,它刻好之后没用多少年,到了洪武末年,它这四大部的经板也都损坏了……也不能用了!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我们看一下儿当时市场上的《大藏经》啊——大普宁寺毁于战火,所以元朝刻本儿的《普宁藏》,它的刻版就和这个寺一起被烧毁了;“宋元版碛砂藏”的刻版,坏了一大部分;妙严寺的刻版,前四大部经也都坏了。这样一来,如果请印《大藏经》,就出现了一个空档——市面上就没有《大藏经》前四大部经的经板了。
因此,明朝初建,如果再想请印《大藏经》,就不得不选择其它的版本来配那个《碛砂藏》。就是……《碛砂藏》后面的板还没坏啊,还能印!别看一百年了。
妙严寺的板也坏了,于是,第二个出来,来补《碛砂藏》这四大部经板的,就是天龙禅寺——杭州的天龙禅寺。明刻本的天龙禅寺“大华严经”就顶替了“碛砂藏妙严寺本”。
这就是《碛砂藏》传世至今,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的几个流通版本……就是——《碛砂藏》的“延圣院本”、《碛砂藏》的“妙严寺本”、《碛砂藏》的“天龙寺本”。
《碛砂藏》,除了妙严寺和天龙寺,它这个新刻的经板,对吧……人家自己有大量的板嘛,它自己也会修!它自己修过一次……在明·永乐九年正月到十年九月之间,有过一次大规模的《碛砂藏》原版的补刻!补刻的呢,主要也就是前四大部经。
这次《碛砂藏》原版修……就是延圣院的这个板……修的故事,我在《赵城金藏》里讲过一次——发起募资修经板的这个人,是杭州府仙林讲寺万善戒坛的一个小沙弥——鲍善恢。因为仙林讲寺,它也藏有《大藏经》,但是它所藏的《大藏经》呢,欠缺得实在太多了……
传世至今的《大藏经》印本啊……没有齐全的。就没有!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大藏经》容易丢!特别容易丢!因为它一函经是十册,有的加上“音册”是十一册。有人去看了,说——我看一本儿……他拿回一本儿来,他可能就忘了还回去了;有的是做法事,比如说——我要用几本儿“光明经”拿出来;做功德——拿几本去供着……各种原因吧,拿走就没还回来。
这一函经是一套,缺了一本儿,这部经就断了!日积月累,《大藏经》就越缺越多!所以,传世至今的《大藏经》印本没有齐全的。
当时,仙林讲寺所藏的《大藏经》就是这种情况——欠缺得太多……你拿一本儿、他拿一本儿……只借不还……图书馆最怕这种事——只借不还!
为了补齐寺内的《大藏经》,这个小沙弥——鲍善恢,他就跑到碛砂延圣院去印。延圣院说——我没有四大部……妙严寺有。到了妙严寺去印,发现妙严寺的经板也毁坏了!就是说——要印没有了。于是,这个小沙弥发了大誓愿——要补刻经板!于是,在杭州和湖州两地开始募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