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有一位金轮法王,佛经里也有一位

2023/11/13 来源:不详

北京治白癜风好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①,过度生死②,靡不解脱③。

愿我将来作佛时,能与圣中之圣相齐,与法中之王相等,及助众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过度到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而成佛。

附记1:一个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经过两种生死,最后超越生死而成佛。此两种生死,叫做“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此可见,“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要断了这两种生死,才有资格成佛的。

附记2:此偈所说的“过度生死”,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意思。在佛教历史上,许多具有高深道行的人都能超越生死,不为生死所羁绊,任道逍遥,自由自在。兹举几个实例:

(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本身,度生之机缘尽了时,自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遗下无数五颜六彩之舍利。

(二)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在与阿难尊者等大阿罗汉结集佛教之经典之后,即走到鸡足山,腾身天空,后向山峰滑落,山峰裂开,形成他的禅座。他以草席地而坐,誓言:“56亿7千万年后,我将在弥勒降生成佛时,出来助他教化众生。”言毕即入定,鸡足山亦复合拢如故,把他隐藏于其中。

(三)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是印度人,于梁武帝时泛海抵达中国之广州,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他示寂后三年,魏国使臣宋云,出使西域,回程时在葱岭竟然遇见达摩,见他手里挽着一只鞋子。宋云回朝将此事禀告魏帝。魏帝命人将达摩的墓穴打开,见尸体已不翼而飞,棺廓内空空如也,只余下一只鞋子。

(四)六祖惠能大师示寂时,众弟子伤心痛哭,依依不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不用伤心,我另有去处!”他后面的那句话是暗示,他已经超越生死了。

附记3: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已超越生死,就是以后乘愿再来,也是来去自如,生死自在的。

布施④调意,戒⑤忍⑥精进⑦,如是三昧⑧,智慧⑨为上。

为了成就佛果,我愿意修习六度中之布施,以调伏悭贪之意念,以及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也只是修福而已,我还要修习令人产生高度智慧的禅定和般若,以期福慧具足。福慧双修,才是最殊胜、最上等的修行方法。

附记1:此偈所说,乃菩萨所修之“六度”。人性有六大缺点毛病,即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悭贪者,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而人家的东西却想据为己有;毁犯者,人性有着蛮性的遗留,喜欢毁坏侵犯他人;瞋恚者,不能容忍,爱发脾气;懈怠者,人性好逸恶劳,爱享现成;散乱者,人类喜欢胡思乱想,心力很难集中;愚痴者,就是迷迷糊糊,不明事理。而菩萨所修的六度,正是对治人性六大缺点毛病之灵丹妙药,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人若能克制此人性上的六大缺点毛病,性灵才能净化,佛性才能显现,则返璞归真,超凡入圣,都将不成问题。

附记2:修行佛法,就是欲藉佛法来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向自己革命,把自己人性上的缺点毛病完全克服。古来圣贤无不是实行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当人性毫无瑕疵时,才得臻于全真、尽美、至善之境地的。难怪被称为佛之真子的菩萨,没有一个不是修行“六度”的。

附记3:偈文所说的三昧,就是六度中之“禅定”。修习禅定,能使人的心清净,进入无心无念的境地,就能获得“明心见性”的经验。为了使心清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教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大师的“不思善不思恶”训示,确是使心不起妄念的一个妙法,盍善恶是相反对立的,修禅的目的正要绝了这种相对差别的见解。我们如能停止人我、是非、顺逆等等相对立诸观念,对一切事物不起憎爱的心情,毫无善恶差别的念头,心头顿时就会像碧空清明,明明白白。

附记4:此偈颂强调“智慧为上”。这里所说的智慧就是六度中之“般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之五度如足,般若则如目。修行其他五度时,如果不以般若作前导的话,就如盲人走路,难免会出问题的,所以说“智慧为上”。又佛教所说的般若,不同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不能使人脱离生死,超越轮回;而般若妙慧却能使人明自心、见自性、了生死、证涅槃,所以说“智慧为上”。

附记5:在净宗,发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六度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大师能为我们这样点出在一句佛号之中,便统摄六度万行,他真不愧为一代祖师,令人钦佩!

注释

①齐圣法王 与圣中之圣相齐,与法中之王相等。

②过度生死 超越生死的意思。凡夫的生死叫“分段生死”,那是凡夫们在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菩萨的生死叫“变易生死”,那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超越了这两种生死,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那是佛的大涅槃境界。

③靡不解脱 “解脱”是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由于证得涅槃境界的人,已断除了一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种种痛苦,连生死也超越了、杜绝了,所以说“靡不解脱”。

④布施 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施舍给人家。布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分为外财和内财两种,如布施钱财、饮食、衣服、用具、医药等等,叫做“外财施”;如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手足、血液、力气等等,叫做“内财施”。法施是把自己所闻知之佛法、知识、谋生的技能等等布施给人家。无畏施就是消除人家的恐惧、忧虑、悲伤和绝望等等。

⑤戒 就是持戒。“戒”是防非止恶之义,“持戒”就是严持佛所制定的戒律,进行自我约束,以免行差踏错,造成罪恶。凡是佛门弟子,在家的男女居士应受五戒,出家的比丘应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受三百四十八戒。

⑥忍 就是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叫做“忍辱”。忍辱有广狭二义:像一般所说的人家侮辱我,而我忍之,不起瞋恚报复的心,这只是狭义的忍辱;若遇顺境时,身处富贵荣华之中,能令骄狂自大的心,忍之不生,及遇逆境时,身处穷困病苦之中,能令颓丧自卑的心,忍之不起,那才是广义的忍辱。

⑦精进 精者精纯,进者进步,不断的求精纯和进步,叫做“精进”。有三种的精进法: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契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⑧三昧 梵语三昧(Samdhi)华译为“定”,或“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也就是对于一切外境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心唯一境,内心清净,如如不动。其最高境界能令人自证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

⑨智慧 梵语般若(Praj),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般若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

#佛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