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众生忍与忍度
2023/7/13 来源:不详撰文:普寂
看待世间,并不是忍气吞声的对立,而是要有超越的智慧,是全然的安住、面对。这才是「忍度」。
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就业;而我在十八岁时,为了可以读书而出家。一般正规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一路读到中学、大学,所拿到的那张毕业证书可以就业、升官、赚钱、加薪。但是,在佛法的大海里,研读佛法的目的与正规教育的路线不同。以信众的佛学研读班来说,我常对同学居士们说:「佛学研读班的毕业证书是不保证能够找到工作、升等、加薪的。」
佛法的学程与学校教育不同,佛法所教导的,四谛的第一谛—苦谛,例如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这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实相,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不可以不读,这也是我所说的读书。今天说「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从自己栽种、培植「波罗蜜多」的课题来谈。
波罗蜜多
巴利语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汉译为「度」,唐代译「到彼岸」。本义是完全、绝对圆满,亦即修行的完成。「波罗蜜多」,是巴利语音的直译,念起来常只念「波罗蜜」。汉译「度」,就是渡船的意思。《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也是Pāramitā,唐朝玄奘大师便译作「到彼岸」,意思是完全、绝对圆满,也就是修行完成的意思。「栽培自己」,目的是逐渐达到圆满的境地,栽培的方法就是「学习波罗蜜多」。所谓「学习波罗蜜多」,就是学习一套本事,练就一套度化自己的本领。就如同前面横梗着一条河流,有很多的阻碍与考验,我们如何跨出这一步?如何横渡?这就是学习的内容。「波罗蜜多」的另一个意思「到彼岸」,即是学习波罗蜜多的成果。「彼岸」相对「此岸」,是学习的起始点。「彼岸」是一个目标,是值得追寻的理想;「此岸」指的是现况,包括满意、不满意的,全部都是。我们所追寻的「彼岸」,佛经中最好的叫净土—清净国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个人透过修行可从此岸达到彼岸,超越、跨过横流。
般若智慧统率前五度
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渡河方法很多,统摄起来有六,即「六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此「六度」可归纳为二组:「慈悲」与「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修行法门,基于慈悲的立场来修学。布施有大的福德;基于慈悲来修持戒律;乃至忍辱、精进、禅定,都有大的福德。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于聪明、才智,也不同于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导,其余五项才可能成为波罗蜜而得以增长。布施需要般若智慧的加持,这个布施就不只停在善业的层次。善业是世间的、有限的。持戒更需要般若智慧,持戒若没有般若智慧的配合,就像俚语:「横柴举入灶。」硬碰硬绝对是横梗,打不进核心的。在什么情境、什么背景之下如何持戒?弄得清楚,才叫持戒度!其他忍辱、精进、禅定等都需要般若的引导。
般若度是前五度的眼目,有般若眼目时,你才知道人在世间还需要福德、慈悲的佐助。智慧与慈悲是「体」与「用」的二个面向。在「法」的修学过程里,不可能独缺哪一件。
忍辱波罗蜜
今天,我单举忍辱波罗蜜,来谈谈「栽培自己」的方法。忍:忍受种种的迫害、困苦。忍,一般说是如刀插在心上。忍,是遭遇种种的迫害、困苦,违逆自己的情意,才叫「忍辱」。有忍辱经验的人应知个中滋味。在现实生活中,从周围的家人、亲友、邻居,甚或到生活环境、工作职场,不断要面对种种问题的考验。有时,对爸爸、妈妈要忍耐,有时对自己的儿女也要忍耐。对父母的忍耐比较少,对儿女的忍耐比较多,不然现在的青少年就会离家出走哦!至于对老板,或对员工,这彼此间的关系,那更是微妙了。曾经有人抱怨子女不听话,很苦。我说︰「这是你的子女呀!你忍耐你的子女,是因为所有的爱与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你忍耐他们,是在忍耐你自己的爱。多少忍耐、等待与岁月,都是基于爱啊!」
忍是菩萨的大事,修行菩萨道要先修忍,照顾子女是在修父母的爱;更进一步,最好再修习慈悲与智慧,转化父母的爱也是修行的法门。我举一个例子。现代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尤其是女生,怀孕了,身材会走样,过程也很辛苦,愿意生一、两个孩子就很难得了。怀孕的妈妈心烦时,我会说︰「妳摸摸肚子,孩子在肚子里时最乖。不会乱跑、不会回嘴,妳也不用换尿布,这是个省事的阶段。一等出生,既喜悦又疲累,初为人母也常会有懊恼疲累—无法一觉到自然醒,半夜要换尿布泡奶瓶,要抱抱。从头到尾要多少的耐心,此时,只有忍—忍—忍。也不要想着孩子快快长大,每个阶段都是最乖的。还抱在手中时,不会顶嘴,给什么吃什么,不会跑去玩电动玩具,不必上学,一整晚只哭一、两下,这多好。
上学后,老师说他翘课,跟小朋友打架,成绩不好,这些也都只是小事一桩!以后追女朋友失意了,爱别离、怨憎会,生活中尽是求不得苦。佛法说,老、病、死固然是苦,还有一种五蕴炽盛苦。其实人的一生,一直在过程中度过。成长固然是本来如此,衰老、生病、死亡,也是本来如此。面对物理、生理变化,又有社会、心理的变化,人要学习,从头到尾都要学习。—人的一生就是来学习修行的,其中最需要修行「忍」的,是自己。「忍」,是菩萨道的学习课题,它不只是慈悲而已,因为「忍」是在每一个情境、每个状况、每个当下的修行,这样的慈悲需要多少的智慧啊。
忍度
忍辱不一定是「忍度」。「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什么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成佛来说;一是从众生的习性来说。从成佛来说,「度」有自度度他的意思。自度是上求;度他是下化。上求佛道要学佛,有一分的自觉,自觉是内化;下化众生,是摄化、护念、利益众生。从众生的习性来说,忍不只忍耐,不只是刀插在心上的忍耐,忍辱要不受伤害,看到自己没有怨尤,接受它,面对它,在佛法中找到自己身心的安住,有超越才叫「度」。为什么需要修「忍辱度」?前文说,五度以般若为导,当我们以般若智慧来观照,就会发现「忍」的必要性。首先是众生的内在有烦恼、愚昧、无明,这可从众生忍、无生法忍来谈。众生忍众生是冲动愚昧、无明、烦恼、不能坚忍
生忍,又叫做「众生忍」,对一切众生忍辱不瞋,就是「众生忍」。我们一般的思维模式是:「我已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这种态度、做法?我当然生气、愤怒。」这已表现在身口的行为了。再则,我们根本不知道世间有多少的因缘差别,这就是「无明」。「无明」即是不知、不足、不尽,有内在打结的烦恼,但没有发出身口动作,虽然没发作,却会造成身心的不和谐。有时,立场不同,连老天爷也做得不够!下雨,一个晒米粉的说:「糟了!老天爷怎么不疼我,雨还下不停,我在晒米粉耶!」一个卖雨伞的说:「我的生意真是好。」一个物理现象的下雨,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永远有距离。我再说一个众生冲动的例子。有个人去古董店看古董,古董店的老板看这个人走路「三角六肩」,横冲直撞,就对他说:「可以看,不可以摸。」对方我行我素地说:「摸一下又没怎样。」仿佛更故意似的,后来真不小心撞破了一个古董花瓶。
老板就要那人赔钱,结果那客人竟然说:「你怎么这般不讲人道、人权!我被你的瓷器割伤、流血了,你没有先处理我的伤口,却只在乎你的古董。」人道?人权?在还没有受伤之前是没得谈的,一旦受了伤,就大肆张扬起来。此时,古董店的老板除了自认倒霉,也要将赔古董的事情与客人在店中刮伤的事,一并接受、处理。接受、面对、处理,条件是如此,因缘是如此,众生有愚昧、烦恼、无明,各有立场—我、我的,这是对众生修忍,就叫做「众生忍」。忍的功夫如何做到?每个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话,忍的工夫要如何做到?修忍的工夫,第一个是用智慧的眼去观照。忍最主要是对治不忍的烦恼—「爱生气」。
古董花瓶被打破,已经够难过了,还被指责为不讲人道!听到那一句话,会不会生烦恼?但是,生恼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在比丘尼戒也有类似的例子。假使有比丘尼受委屈,发之身口的行动,捶胸顿足、哭闹,净说些有的没的,这是犯威仪的。
作为一个佛陀的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在处理世间事件之前,先要有能力处理自己的烦恼、情绪。错在自己,则改之;错在对方,毋需以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也不要丑化别人,自己不要瞋恨、愤怒。
在复杂的时代潮流中,社会的变动加剧,价值紊乱,急躁无济于事;要有般若智慧的眼目,先学习让自己不要烦恼、生气,这就是修行。难忍能忍,如何做到?但是,难忍能忍,如何做到?有理才能说忍。理的基础在归纳与分析,这只在内心沉静、沉淀时才做得到。曾听人说:「师父,我脾气很坏耶!」我说︰「这么说,是要大家忍耐你的坏脾气吗?」有理才能忍,如果连理都站不住,坏脾气的情绪,有何立足之地?一切都谈不上。也有人说理直气壮,只有理直,才能站得住,但是,修行要修慈悲,切忌得理不饶人。
如《慈经》所说︰「我希望他平安!希望每一个人平安。」如此,自己的身心是安定的,对众生也是平等对待的。这是「众生忍」。无生法忍另一种忍叫「无生法忍」。念佛法门的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其中的无生法忍,是修忍的另一个层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成就是证悟无生,这在现世学佛、修行、用功,是可以达到的。
修到无生法忍,就已是成圣、成贤,如果从证果的阶位来说,至少在初果以上。「无生」是不生、不灭,离有、无二边,通达常、非常,空、非空,有为、无为的障碍,于「无生」的法不动不退,即是证「无生法忍」。如何通达「无生」?体解、彻悟「诸法非实」就能证无生。例如舍利弗发心修菩萨行。一天,有人向舍利弗乞求眼珠,要去合药让妈妈治病,舍利弗给他右眼,他说︰「不对!妈妈说要左眼才对。」舍利弗又把左眼挖给他,没想到对方闻了之后,说味道腥,竟将眼球丢在地上用脚踩一踩。菩萨道真是难行,眼睛给了,对方还嫌腥。人心是善变的,世间是无常的,「无生法忍」是对无常世间的接受心境。以上说的忍是:众生忍、无生法忍。
忍的三种分类
忍的巴利语khanti(梵语ksānti),音译为「羼提」,意思是堪忍、忍许、安忍,就是不愤怒,不结怨,不怀恶仇,没有害自己的身命。忍辱的种类分为三种: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
谛察法忍,即上述「无生法忍」。三种忍的分类,着重了堪忍、安忍的一面。耐怨害忍忍受怨害,如被、诬告、诽谤、伤害等。这是一般理解的忍,是对敌对、责备、伤害、侮辱、或伤害我们利养名声的容忍。安受苦忍
忍耐世间各种苦。这又可以分成三类对象:从无情、有情乃至自身的苦恼。从无情物来的烦恼,人在面对自然的现象,已经尽量想办法适应。这无情的世间,人活在其中,要学习谦虚,要互助支持,这更见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温暖、慈悲与支持。生、老、病、死固然是自然循环,学习接受、面对、处理,先让身心自在、看破,也要能看到还有很多力量一直在相互支持着。从有情来的烦恼有情众生共有六道。佛法的重点在有情,有情的重点在人界。
忍是对有情众生的接受、对动物的接受、对人的接受,这都是考验。例如:养宠物但又弃养,也是考验。从人身来说,爱有别离、怨憎相会,都是考验。从自身来的烦恼自身发生的烦恼不一而足,就是耐不住。例如打坐,坐到身心烦躁,还问自己为什么坐在这里;修定只有十五分钟,连诵经时内在也有很多语言,如此不安。这不是别人的问题,正是自己。要给自己多一点的内观,看清身心的实相。修行就从接受、面对、安顿开始。打坐、拜佛、经行很好,同时内观自己的身心五蕴。外面的容易处理;内在最难处理。对自己慈悲一点,多一点点的接受、面对、安顿,这要学习。谛察法忍
「法」即是缘起法,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凡夫在世间要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如果能安心在无常法上,任它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心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一直保持慈悲的、肯定的,真正的体悟它。能如此,若是在圣人的境界,至少是初果;在西方极乐世界,即是花开见佛。看待世间,并不是忍气吞声的对立,而是要有超越的智慧,是全然的安住、面对。这才是「忍度」。
忍度的呈现
大迦叶与阿难
话说佛灭第一次结集法藏时,由大迦叶主持,他对阿难的呵责,举出十大罪责。当时,不但阿难需要修忍,大迦叶何尝不是忍气吞声?为了激励阿难证果,以加入结集行列。修行除了有善行外,佛法看待强者弱者的判断标准,迥异世间,般若波罗蜜的不共世间,是三轮体空,体证「法」的空性,法的永恒,而全然接受。在变换中安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