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八句经典语录说透人生道理,记住将

2024/8/28 来源:不详

禅宗认为悟了道的人教授学徒,往往在一言一行中都含有“机要秘诀”,给人以启示,令其触机生解。佛教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遗产。佛法无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不得要旨,我们是没有办法如理契入法义的,但如果有真修实证的大善知识愿意引导我们的话,则会事半功倍。在诸多佛典之中,有许多蕴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下面,一起来欣赏佛家智慧禅语吧!

1、“一切皆为虚幻”:不应该执着于一切物质名利

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意指世间万物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谓的一切皆流,无物永驻,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念。

同时,人世间充满着诱惑,人太过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如果人能够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毕竟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把欲望中的事物都拿到,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无异于给自己的脖子套上绳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皆因欲望而生,佛说人有欲皆苦,「欲」就是寻找快乐,寻找快乐的人永远不快乐,不快乐的人才寻找快乐。佛学的一些禅语句子可以让人心静无为,抛开杂念,领悟人生达到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境界。

2、“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大乘经典《金刚经》记载:“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又记载到:“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其人贪着其事”。

佛法是纯粹的心法,其中许多深邃微妙的真理,超越人类语言的范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这种语言无力表达的情况,就以“不可说”这个词大略的概括一番。意思是只能用心去揣摩领悟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语言与思想的张力就在于可说与不说之间。语言不是思想的界限,而是传达的界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佛祖“拈花”与迦叶“微笑”,给世人的启示无非是不要执着于语言。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清事物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佛学常见词汇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

人们执着的有执着的物质,都是因为视野太狭窄了,不能看清全貌和实质。如果视野足够大,就会理解和真正明白,人生须臾之间,如白马过隙,此时有“我”,百年以后“我”在哪里,此时的“我”与一秒钟以前的“我”还一样吗,每一瞬间无数细胞死亡,每一瞬间无数细胞新生,世间哪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存在。

四、“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一朵花代表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代表一颗菩提树。心若无物,心中自然清净。一花一叶,就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清风、阳光、白云对每个人都一样,可每个人的眼里却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快乐的不是我们拥有着什么,而是我们看到了什么。一觉醒来,有人说,“又是新的一天,阳光真好,早安!”有人说,“又要起床了,又是煎熬的一天!”生活的快乐不在于生活,而在于你的心从哪里出发,往哪里去,从爱出发,你看到的是美好,从恨出发,你看到的是苦不堪言。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只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想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半步却也是遥不可及。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传唐朝高宗时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师,是禅宗著名传人,他是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唐咸亨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圆寂,被后世尊为中国禅宗第五祖。唐龙朔元年(),弘忍大师令弟子们各作一偈,写出自己的学习和修行体会,借以观察弟子们学习和领会佛教义理的程度。优秀者即以衣法相付。大弟子神秀先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人念通之后,觉得对于教义并非彻底领悟,遂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以为慧能明见心性,领悟佛理更为透彻,可以托付衣法,于是在深夜三更,以袈裟遮围,秘密授衣传法于慧能大师。慧能得法之后,为防备有人加害,遂连夜出走,秘密返回南方。长期隐居于草莽之中。十几年后,慧能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师雉发剃度,出家传教,广布佛法,影响深远,继承禅宗五祖衣钵,果然不负重托,日后成为禅宗六祖。

多情皆被无情伤。有些事情,遇到就是灾;有些人,看见就是害;别人唯恐躲之不及,你换不上如此耿耿于怀。事过了,情已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概莫能外。

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错能改,尤为可贵

语出宋朝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佛教以「此岸」形容生死的世界,以「彼岸」比喻超越生死的涅盘境界。其中「苦海」一词,于佛教中泛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沈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无边际,犹如沉没于大海而难以出离,故以苦海为喻,能「回头」,表示醒悟、悔改,「回头是岸」比喻作恶的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宋朝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中的黑齿梵志勤修法术学问,道德精进,获得五神通力,他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说法,听法的都是各路天神。当神通的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时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后来常常被用来劝导罪恶之徒停止罪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古语有云: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尤为可贵。

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舍己为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因而他现身在人、天、地狱六道之中,广设方便,救度苦难众生永离痛苦。所以地藏菩萨获得了“大愿地藏”的称号,密宗称他为“悲愿金刚”。

还有人说这句名言在古希腊已有流传,它实际是表示一种敢于为别人牺牲的精神,有一种代人受过的意思,因为地狱没有人愿意去。

但在佛教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可能入地狱,是谁也要到地狱受报,一旦地狱现前,是无可逃避的。而佛菩萨慈悲广大,法力无限,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哪里都可以度,不入地狱。

舍己为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只有心灵非常纯粹、美丽的人才会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世界上不论是多么伟大的人,他都有一颗私利的心,在他的心上,有抹不去的阴暗。自私之心,自古就有,自私其实没有错,错在处理方式和解决问题上。往往我们会发现对自己自私是可以的,但是对别人真的是万万不能的。

八、“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事皆由心生

语出《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经书里面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经书,这部经书更加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慧能更是不传衣钵只传法,佛法普及华夏的丰功伟绩不容置疑。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是说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在慧能南下逃难过程中,多次遭人追逐,争夺衣钵,受尽磨难,不得不在四会、怀集一带避难于猎人之中长达十五年之久,最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大家在庭院中看到“风吹幡动”,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僧人却认定“是幡动”。正在两人争论不已之时,慧能也许回忆起衣钵之争给他带来的无尽考验,触景生情地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他出语惊人,令在场者对这位猎人打扮的人刮目相看,印宗法师也恭请慧能登台说法。

风幡之动的禅宗公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少人在讲到“主观唯心主义”时就曾依此举例,以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去评判慧能的“仁者心动”。

所谓的风动幡动,不过是一种现象。所谓“仁者心动”,并不是说因为心动风幡才会动,也不是说这是心动而不是风幡动,慧能其实是说风幡动,确实发生了,是一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本来并没有“动”的概念,只有心中起了他们在动的这种定义和概念时,人们才称之为动,这时你会说“哦,它在动”。事物本来并没有动静之分,“动静”只是人的定义和分别,是文字相,心中住相,心有“动静”之别,才识风幡动。

万事皆由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静。俗话说,心大,大事都是小事;心小,小事都是大事。生活是一部无字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读法;人生是一道多解的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法。谨记: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人人都是佛,佛说: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深信领悟了这八句禅语,一定能带给您一念成佛的法喜,享受简单成佛的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