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正确理解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2023/10/12 来源:不详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句佛经出自《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标以“般若”为题,乃是出自佛陀的明确开示,经中有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相信对于初学者来说,金刚经会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金刚经的经文特别绕口。既然金刚经很是绕口,那么经文一定也会是深奥难懂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是会热衷于学习金刚经呢?大概是因为学习金刚经有一个很好的证道先例吧,自从慧能和尚从金刚经而证道后,金刚经就成了佛家弟子学习佛法的首选经典。只是啊,自慧能以后,似乎就再也鲜有从金刚经而证道者了。因此呢,或者可以说“慧能自金刚经而证道,即非从金刚经而证道,是名从金刚经而证道”。

“……即非……是名……”是在金刚经中反复出现的行文格式,这可是非常绕口的行文格式,会让人觉得莫测高深的行文格式,那么佛陀反复使用这么绕口的说法进行开示,难道就是为了显得自己高深莫测吗?当然了,佛陀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想法。既然是开示,肯定是为了让听法者明白。反复提及、反复出现,一定是为了显眼、为了强调。那么是在强调佛家的真理会很绕口吗?当然不是,佛家的真理一定会显现为本真清净,怎么可能很绕口呢?只是啊,听法的众生,尚在无明颠倒之中,“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因此呢,佛陀只好用这样绕口的开示来向听法人,阐明远离颠倒的逻辑体系、逻辑关系。

“……即非……是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体系,因此呢,就会在经文中反复提及。《金刚经》既然以“般若”为经题,那么佛陀开示的重点就应当是要落在“般若”上,可是呢,在整部经文中,提及“般若”的却只有一句“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在经文中明显多次提及的却是“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般若”与“菩提”之间又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又为什么不直接名之为“金刚菩提经”呢?

金刚经的经文中反复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明了菩提是基础、是建立佛学体系的基石,没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般若波罗蜜也就无从谈起。想必正因如此,金刚经要以须菩提为应机者。这也暗示我们:要读懂金刚经,则“须菩提”。由经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须菩提启请世尊开示的前提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则为般若之用。菩提是般若的基础,般若是菩提的证用。菩提与般若都包含有智慧的含义,却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菩提是指向智慧的逻辑基础,般若是指向智慧的逻辑体系。

慧能和尚之所以能从金刚经而证道,是因为慧能在系统学习金刚经之前已经发起了菩提之心。这一点呢,从慧能黄梅参拜五祖时说“佛性本无南北”可以证明。看似简单的一句“佛性本无南北”,却足以体现“如来藏”的佛家精髓。“菩提”者,逻辑基础之谓也,心中发明如来藏者,即为具足了指向智慧的逻辑基础,即为发菩提心。那么要怎么印证自己所发明的是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就要用到般若了,能否任运般若,就是对是否真正发起菩提心的印证。也是因此,小编说“慧能和尚从金刚经证道”,而不说“慧能和尚从金刚经悟道”。

般若是指向智慧的逻辑体系,般若是逻辑体系,而不是逻辑名相。“……即非……是名……”这样的逻辑体系才是般若的主体,才是般若的精髓所在。逻辑体系无需名、相,要当离名、离相。因此呢,佛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逻辑体系服务于逻辑基础,是为了印证逻辑基础。证得菩提后,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因此呢,以般若命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反复提及的却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在经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即非……是名……”其实就是无相之般若。楞严经云:“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小编文采并不出色,文章很绕口,却是我多年学习佛经的心血,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愿您早证菩提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