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贺电出书的人是文化人吗平安经有没有
2023/4/4 来源:不详#文化#
导语:贺电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平安经》,在许多公众场所,大讲特讲,强力推荐,还要求读后写笔记或读后感,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
大家都知道,现在出一本书不容易,就出版流程而言,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1、首先作者与代理出版公司之间进行商谈,达成出版意向,确定出版要求;2、由代理出版公司向出版社申报选题;3、选题通过后作者与代理出版公司签订正式出版合同;4、出版社下发ISBN书号及CIP数据;5、代理出版公司负责书稿的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出片等工作;6、一切确认无误后代理公司安排印刷厂印刷装订图书;7、图书出版后发行上市或交由作者。
由此看来,贺电出书确实费了好大劲,书出了还要自己推销,这不宣传力度过大,闹出动静来了。可能是第一次印刷量过大,他亲自出马推销,副厅长带货直播了。
在带货直播时贺电曾说过,读《平安经》的价值,体现在写读后感上。因为读书,是一页一页地翻,一句话、一个段落用眼睛去看,然后用脑袋去吸收。但这个过程,只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
整件事中,就服那些为他策划,帮他出书,帮他起书名,给他开作品研讨会、作品朗诵会的这帮文化人。咱先不说这帮读书人,是不是具备礼、义、廉、耻,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最起码的文字鉴别能力,还是应该有的吧?
贺电多次强调,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需要思考,需要去回忆、归纳、梳理。通过这个过程,然后写出《平安经读后感》,说明已经把《平安经》的内容吸收掉,消化掉了,认识过程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当别人读到你写的《平安经读后感》的时候,就能够知道,你的确读完了这本《平安经》。
读完《平安经》,贺电说“写读后感”,一位辅警听后“哼”了一声:傻子才去写,聪明人都应该这么去做。一位派出所长在分享自己读《平安经》经验时说。
想当年,贺电开会时,总是一再强调,看完电影写观后感,读完《平安经》,也要写笔记或读后感。尤其一再强调,记笔记时,要分门别类,把一些名言警句,能够打动人心的段落,摘抄下来,最好用特制的卡片,并为卡片编码、排序,方便日后整理、归纳、使用。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快一年了,贺电的话言犹在耳,可是不争气的我,却从来没有按贺电的要求去做。虽然我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不代表我不喜欢《平安经》,不能从《平安经》中寻出找感悟。
我不是用笔记,而是用嘴巴说。一般读到《平安经》里特别的小段子,就记在脑子里,在与人交谈中,在给干部职工开会时,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把《平安经》融会贯通。这样,《平安经》里的很多精华,自然而然为我们所用,虽然我只是个派出所长,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在与大学当教授的同学交流时,能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潇洒得很。
派出所长的意思是用大脑做“读书笔记”,读后感是在与别人交流时,才侃侃而谈。大家注意,他的做法不是写笔记或读后感,与贺电要求的写笔记或读后感,不是一回事。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不是别的,正是:经,即道、即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为经,是神圣的大典。贺电何德何能,怎么压得住这个经“字?一天,主播读完《平安经》,在和大家谈读后感,网友也发问:贺电怎么压得住这个“经”字?网友还问:帮贺电出书的人是文化人吗?《平安经》有没有文字价值?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平安经》的封面设计,与《金刚经》基本出自一人之手。当然,内容是无法与《金刚经》比拟的。真正的《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后,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
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结语:总之,问题是你可以写着玩,但不要拿出来逼着人陪你玩。什么朗诵会、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