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大师,晚清画竹高手
2022/8/17 来源:不详竹禅画竹
在竹禅的画中,无论是竹画,还是人物,都有一种一望而知的野逸之气。这种野气正是其长期浪迹儒释两道,不拘泥于正统的绘画门道所形成的。或许这便是其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美术史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独立于画坛的重要基石。
竹禅是晚清时期活跃于海上画坛的画竹名家。他本为四川梁山(今为重庆梁平县)人,俗姓王,后因避难出家,先后驻锡福田庵和龙华寺,其艺术与佛教活动大多在上海、江苏一带,擅绘山水、人物及竹石,尤以水墨竹石见长且为人称道。
竹石图屏(中国画)竹禅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
其传世画迹中,以竹石题材最多。所写竹多为水墨写意,擅以浓墨与淡墨相间写竹竿和竹叶。浓处如焦墨,参以飞白之笔,老辣劲练,厚重笃实;淡处为水墨,玲珑剔透,淋漓尽致。
所绘竹节,多以浓墨连缀,形断而神不断;所绘竹叶,疏密有致,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画中多衬竹禅画竹托以太湖石,与墨竹相得益彰,得其天然之趣。也有个别竹画衬之以月亮、云雾等,使竹石在朦朦胧胧的夜景中平添诗情画意,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月下竹石》即是一例。
竹禅《月下竹石》,纸本设色,广东省博物馆藏
有意味的是,竹禅在画竹中常常缀以短句或小诗,为其平静的画面画龙点睛,这种状况,很似“扬州画派”郑板桥诗书画相融合的墨竹图,如《竹石图》屏(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中分别题写“三径风来竹有声”和“竹不如花清且雅”,为画面添加注脚,诗意与画境交融,使画意升堂入室。
竹禅《竹石图》屏(之一),纸本墨笔,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
还有《墨竹图》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所题:
笔也尖时叶也尖,墨花香处竹声颠。
教他微取春风住,一衣青梢尽透天。
诗情与墨趣浑然一体,很有文人画的趣味。
竹禅《墨竹图》扇面,纸本墨笔,广东省博物馆藏
竹禅对此诗颇为自得,在传世的多件《墨竹图》中,均抄录此诗,只是字句略有不同,显示其自矜之意。在其所写竹石或墨竹中,多歌咏竹之凌云志,或别有怀抱,彰显其以物喻人,画以明志的思想,如《竹石图》题曰:
春风欢喜到君家,又见龙孙早发芽。
他日凌霄成百尺,青云直上映朝霞。
绘画作为宗教体验的一种缘相,画僧始终是艺术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禅画就像禅宗中用棒喝、偈谛的方法令人开悟:对于禅修的僧人来说,书法和绘画都是一种方便法门;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禅画可以让人体验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回顾清代画僧竹禅的人生经历、艺术成是一件雅事,值得我们一起来研究。
生平艺事
竹禅老和尚像
“王子出家”求法,参学习艺一生
竹禅14岁出家于梁山县城北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其出生的梁山县,虽然地域不甚宽广,却是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尤其在清初,破山海明禅师自宁波天童寺归来,创立双桂堂,大振西南地区佛法,梁山成为清代西南地区的佛教重地。据《梁山县志》统计,光绪初年全县有寺、庵近所。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这位王氏少年14岁于梁山县报国寺剃度出家,开始步入陶冶性情、初学佛法的沙弥时期。
竹禅出家后,以极具风趣的构思,篆刻了“王子出家”“削发报国”两方印章,并伴随了他一生。当他后来在京师、东南等地绘画时,人们见此印文,臆断竹禅是前明的王公贵族,因不甘清朝的统治而出家。最直白的印文却给人以无限的猜测!或许竹禅和尚正是以此来讽刺世人,也展现出他“游戏人生”的一贯风格。
竹禅20岁时在双桂堂受具足戒,嗣法于第九代双桂法脉一超禅师,并在双桂堂担任书记执事。因这里的破山祖师书法艺术享誉天下,川渝地区的文人墨客慕佛法的精深和祖师的摄受,常来双桂堂交流、学习,也加深了双桂堂的艺术气息。双桂堂浓郁的禅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竹禅和尚。在他受戒后常住双桂堂的期间,一面随一超禅师修学佛法,一面充分接受着艺术氛围的熏习。
清代竹禅《醉翁》立轴纸本设色71×37厘米宝光寺藏
竹禅所在的时代,是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地处川东的梁山也不再平静。竹禅出生时,川东一带刚刚经历过清廷对白莲教的剿伐。至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梁山地区的举事也纷纷而起。动荡不安的时局打破了竹禅宁静的修学环境,竹禅遂离开双桂堂外出参学。
他首先前往四川新都,在龙藏寺和宝光寺住了一年多。后又返回重庆,经长江水道抵达武汉,在武汉归元寺等地进行了短暂的参访后前往北京。
竹禅在北京和王公大臣、商贾、文人常有来往,与翁同龢、徐郙等皆有交游。竹禅和尚还应邀为慈禧作画,这事后来被编入梁平的传统曲艺“梁山灯戏”,至今已传唱百年。虽然如此,但竹禅和尚仍保持着僧人的风格,并不攀附权贵。“在京都,殿撰(徐郙)居以旧第,却不就,盖落拓其素性也”。
清代竹禅八言对联
清代竹禅《富贵寿老图》横幅设色纸本×89厘米
在初期参学的数年里,竹禅参访京师各寺,并游走于附近古刹,在山西、天津都有短暂的驻留。这一阶段的参学经历,使得竹禅深感自己在修行和艺术上皆有很多不足。待川东地区时局相对稳定之后,竹禅回到了重庆,仍在报国寺住了数载。期间一面事佛,一面习书学画。几年的潜心修学,使他在佛法和艺术的造诣上有很大提高,并将二者相互融通,奠定了他“以琴说法、以画说法”禅师的艺术风格。
同治八年(年),竹禅和尚再次离开重庆。经过新都宝光寺时做短暂逗留,期间他专门丈量了“说法堂”两侧的墙体长宽高,后到达上海创作了巨幅《捧沙献佛图》和九分禅字《华严经纶贯》,委托龙藏寺星寿法师带回宝光寺悬挂。此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并先后辗转住锡于天津无量庵、九华山化成寺、上海龙华寺、浙江普陀山白华庵及杭州、宁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驻留的时间最长,前后近30年。
清代竹禅《南无阿弥陀佛》立轴纸本设色×62厘米
光绪二十五年(年)春,双桂堂常住僧众派人前往上海迎请竹禅和尚回梁山。次年夏,竹禅离开上海回到了双桂堂,并于当年冬初升座为双桂堂方丈。
竹禅在回梁山之前,住锡于上海福田庵,曾预知时至并“语庵僧曰:吾世缘将满,当从来处去。”当时寺中僧人颇有不安,揣度他将示现往生。后见其安然返渝,以为无碍。然竹禅和尚升座后不久,即于当年隆冬示寂于双桂堂方丈室,世寿77。
心系佛法兴衰,虔心迎请圣物
竹禅和尚在几十年的参学过程中一直心系佛法的兴衰,致力于道场的建设及慈善事业。他:“性慷慨,凡修筑寺院,赈济灾黎,辄画数百纸助之。”他一生作书画所得都用于了寺院的修缮及弘法事业。
竹禅住上海龙华寺时,寺中有著名的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年),据上海地方志记:“光绪十八年(年),塔的底层毁于火,龙华寺画僧竹禅捐画资修复。”
清代竹禅《竹石兰草图》立轴纸本设色×64厘米宝光寺藏
清末佛教衰微,很多寺院成为做经忏的道场。为了振兴寺院在佛弟子心中的圣洁地位,竹禅和尚在一生中为佛门圣物的迎请、供奉、交流做了巨大努力。佛舍利被尊为佛教的至宝,竹禅早年在五台山之际,苦心请得舍利子回双桂堂。寺院特为此建舍利塔供奉,于年落成。
殿内撰《舍利塔记》刻于石壁,记文讲述了竹禅自五台山请回舍利子三枚,并介绍了舍利子示现神通的传奇故事以及寺僧就此事所展开精彩的禅语开示。
清代竹禅《风晴雨露竹石》四条屏立轴纸本设色单幅×47厘米宝光寺藏
重振西南祖庭,名载双桂灯史
竹禅和尚虽然常年参学在外,但一直心系着祖庭双桂堂的兴衰。光绪十六年,他把苦心觅得的破山祖师真迹和自己所绘的画作托学生方炳南带回双桂堂。在其记文中可看到他为振兴祖庭的热忱期望:“昔年五台山化来舍利、贝叶共相流传。盖舍利佛宝,贝叶法宝,破祖墨迹僧宝也。成全三宝,双桂之地必大兴焉。”
清代竹禅《墨狮图》立轴纸本水墨×94厘米宝光寺藏
政局的动荡,让光绪年间的双桂堂和当时西南各地的寺院一样,陷入了重重困境。在寺院经济危难之际,竹禅设法资助寺院,解决了寺院实际困难。
竹禅和尚晚年回到双桂堂后,极其重视双桂堂的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他回寺即展开整理破山祖师真迹的工作,并同自己带回的“画罗汉十八尊归入贝叶经箱永作常住流传”,将自己多年募化来的文物、佛像等入库收藏。同时在规范丛林制度和整顿道风上做了很多工作。
清代竹禅《捧沙献佛图》设色纸本×厘米宝光寺藏
竹禅的书画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对他做全面的介绍。
竹禅平生爱竹,又是一位禅僧,故取名竹禅。他常在蜀山竹林中细致观察竹的各种形态,“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禅画竹,姿态万千,颇有神韵。
竹禅作品欣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