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唐西域记里的
2024/9/8 来源:不详唐朝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大唐盛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尤其在“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拥有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欣欣向荣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提起名人,第一个让我想到的是玄奘大师。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也让玄奘法师——书中的“唐僧”家喻户晓。
玄奘大师对于佛教的贡献是非常高的。
玄奘大师是法相宗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高僧。他又被称为“三藏法师”。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类,总称为三藏。佛经博大精深,能精通“三藏”中一类的法师都已经难能可贵。玄奘法师精通三藏,并为人讲说,佛学造诣如此之高,无人能及,所以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盛誉。
玄奘法师奉诏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万古长青,超越时空,结无上缘。全篇共二百六十字,运句恰切、深邃、沉毅有力,落地有声,可谓是只字千金。”《心经》篇幅很短,却浓缩了整个佛学的精华,可以说整部大藏经的智慧都包含在里面。其中的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乃佛法的真谛。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法师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俗。玄奘法师印度取经回来后,由他口述,由弟子辩机法师执笔整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成为研究印度史的宝贵资料。
取经
玄奘法师最为人熟知的事迹是去天竺取经。玄奘法师13岁出家,他在取经前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因感到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法,以改变当时的中国佛教现状。年,此时正逢天竺僧波颇法师抵长安。玄奘法师得闻印度戒贤法师于那烂陀寺,讲授《瑜伽师地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
玄奘大师取经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有一次差点渴死在沙漠里,九死一生。历时两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到达了印度。玄奘法师于年离中国,年始回,他遍游印度各地,又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典5年,受学于戒贤法师,并以通晓全部经书的优越成绩,令同学和老师大为赞赏。
▲那烂陀寺遗址
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的是“无字经”。而玄奘大师天竺取的经主要是《大般若经》,主要谈“空”理的,所以将之理解为“无字经”也是非常贴切的。玄奘大师还带回《瑜伽师地论》等唯识经典,共有三千多册。
译经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大师也很敬仰。他称誉法师:“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唐太宗称赞法师所取回的大乘真经:“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故;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唐高宗李治也很尊重玄奘大师,大力组织译经工作,给以舒适的译经环境。玄奘大师取经回来后,专心致意翻译佛经经典,他前后在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和洛阳翠微宫等寺院译经,不愧是译佛典的大家,一代宗师,成就辉煌,照耀后世。
▲玄奘法师译经图
玄奘大师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真理,不远万里,不畏艰险,践行佛教“忘我”精神,求取真经。鲁迅先生评价他“舍身求法”,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一位高僧大德,值得万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