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本书能够代表90后的青春,我想一定

2023/4/3 来源:不详

昆明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0.html

般若善水

有感于某平台举办的“品书忆青春”的活动,我又回忆了一遍有关青春里的那些书籍。配合着耳机里《北京东路的日子》里的音乐,记忆一点一点飘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小镇与县城。

当年的小镇不似如今发达,没有大型的超市,也没有健身器材,道路很破旧,常常浸水。然而论热闹,论人群涌动,实在是今非昔比。

小镇并不大,可以说很简陋,从道路的一边走到另一边也就十来分钟。可是对于当年的我们,它是青春开始的地方。

小镇里的旧书店

在小镇的菜市场旁边,藏着几家旧书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书店里的书种类特别多,上到经典名著,下到网络文学,应有尽有。

这里的书可以出售,但更多的是租借。想租书也很简单,办一张租书卡,大约30块钱。每次要看书就租一本,也不贵,1毛到2毛不等。当然,充的钱越多,一次性租的数量就越多,充值块大概一次可以租3本。租借的时间大约一周,看完之后拿回去,再继续租下一本。

当时我们的娱乐项目有限,好在菜市场最后面有好几家网吧开业,许多同学都会偷偷的跑去网吧,要么听歌,要么看小说,要么在聊天室闲聊,还有的玩一些小游戏。我害怕被家里骂,没敢上网吧,业余爱好就是找书看。

幸好有位小姐妹,零花钱是我的好几倍,她办了一张块钱的租书卡,很慷慨的带着我去挑书。

她喜欢看言情小说,我喜欢看惊悚悬疑。有时候我们会互换着看,不过她胆小不太敢看那些怪诞的鬼故事。

而我来者不拒,有书看就好。所以在那段时间,我有幸跟着她看完了《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酷》等那小子系列,还有《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等明晓溪系列,以及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惊悚小说《碎脸》。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说我不太记得书名了。它们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那无边无垠的岁月里。

一本很难借到的奇书

小镇很小,小到随随便便一件事,就能变成当年的大流行。

不知从何时起,全班同学都开始在旧书店借书看。在我还在宿舍里偷偷看书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大胆到把书带去课堂了。

当时,有这么一本奇书在同学间流传。传说这本书很精彩,内容很劲爆,是真的劲爆——暴力又热血。很多人都想借这本书,但是排了很多天都借不到。

而借了这本书的同学,无疑是最令人羡慕的对象。当然借到书后也一定要尽快看完,然后传给最要好的朋友看,再尽快还回去。

当时有位同学在英语课上看这本书看得非常入神,连英语老师走过去了,同桌提醒他,都没有察觉。

英语老师走到他面前,一把抓起他看的书,翻了下封面,大声对他说道: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坏蛋就是你这样炼成的!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当坏蛋。”

全班哄堂大笑,英语老师收走了书。

至于后面英语老师有没有把书还给他,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是,狠狠地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往后的几日,我对这本书实在好奇。辗转了好几次,终于在一位关系还算不错的男同学手里拿到了这本书。

拿到书后,本着为后面排队的同学着想,我看得非常快速。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刺激了,特别燃特别爽,一点也不拖沓,就像电影《古惑仔》。热血的兄弟义气,对霸道强权的反抗,激烈的打斗反杀,小人物的瞬间逆袭,当然还有一些躁动的荷尔蒙等方面的描写,让每天沉浸在作业和试卷里的我,情绪得到了非常好的宣泄。

甚至,在看书的那段时间,我走路都是带风的,也幻想着成为XX堂或XX会的老大。

可能当时阅书有限,看这本书时,也只觉得爽、刺激、有意思,甚至有些喜欢谢文东——干架厉害的学霸。根本没有考虑到一本书该有的文学造诣,或者人物塑造、逻辑细节。

而如今以“过来人”的角度看来,这本书其实很一般,文笔真的不敢恭维,纯粹的口水文字;人物设定与刻画也不够丰满,反转得有些生硬;很多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在逻辑上也有些牵强,读起来有些尴尬······让我现在再看第二遍肯定看不下去了。

此时想来,坏蛋不会因为一本书就炼成。一如我们的青春,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就消逝。它会存在于我们的回忆里,一直流淌、流淌。

青春读物的C位之作

离开了小镇,来到了宽广的县城,租书的岁月就此消失了,但喜欢看书的习惯,却依然不减。

在90后的青春读物里,有太多可以从回忆里取出来大书特书的文学作品。那些作家的名字,比如韩寒、郭敬明、饶雪漫、张悦然、天下霸唱、痞子蔡、顾漫······至今听到都会觉得亲切无比。也许,就是他们,填充了我们那段单薄的、悸动的学生时代。

没有了租书的日子,我便只能买书看了。

在买书方面,我比较慎重。网络小说在我看来,不太值得买。而当时,有些叛逆的我对韩寒有了兴趣,就买了他的第一本书——《三重门》

读《三重门》之前,我刚读完钱锺书的《围城》不久,对这类讽刺性的像段子一样的文字风格特别喜欢。恰好,韩寒说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确实借鉴了《围城》的风格,这让我更加欢喜。

初读《三重门》,我只觉得这一定不是十几岁的孩子写的,用词造句都太毒辣了,完全没有青春年少的那种稚嫩感和梦幻感。

因为这本书特别喜欢运用反讽,非常大胆地扯下了青春年少里,学着大人装模作样装蒜虚伪的遮羞布。

在当时的青春文学市场里,《三重门》显得有些异类。毕竟大部分女孩子都在看言情,大部分男孩子看玄幻、热血类的小说,还有少数在看经典名著。《三重门》的故事情节一般,语言老成又辛辣,读起来并不舒坦。往往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脸红了,毕竟好不容易伪装的一些阴暗的心事被戳穿,还是很羞耻的。

虽然异类,但这本书依然火了起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足够写实。

当时的我们的确有一股“叛逆”之心。一如书里的林雨翔:

对某些弄虚作假、过于圆滑的行为,嗤之以鼻却又无能为力;

对于不喜欢的学科,拼命努力却又无力改变;

对于暗生朦胧情愫的异性,全力吸引却又总是闹笑话;

一边说着这学期好好念书写作业,一边又忍不住看小说、泡网吧;

也曾想过不读书,却又不知不读书以后能做什么······

就这样迷茫着、纠结着,同时又坚持着,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直到三年后踏入高考的考场。

如今想来,这本书在我的青春文学时代,可以算C位之作了。能够从众多热门作品里挑到这样一本书来读,说明自己的品味并不算差。

并且,在成年以后重读,也别有一番滋味——与过去的自己重逢的滋味。

一本打开青春疼痛“黑历史”的书

离开了小镇和县城,遇到了“非主流”的时代,青春里的“疼痛”便在此时蔓延。

而我,作为韩寒的书粉,对郭敬明并不感冒。但我也曾读过郭敬明写的书,并且因为这本书,开始了青春疼痛的“黑历史”。

我还记得书名叫《爱与痛的边缘》,有点像自传体的散文作品。当然,这也是读过他的唯一一部作品,至此以后就没再怎么看他的书。

当时的我17岁,内心脆弱又叛逆,看不惯周遭的一切但也不会说出来。不喜欢扎堆抱团,觉得学校里大部分男生都很吵闹、幼稚、肤浅,只有少数几个学霸男生令我心动,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埋藏在心底。

青春时期的我,总以为自己是最独特的一个,没有人会懂我的心事。直到我看了郭敬明写的这本书——《爱与痛的边缘》。

书是表姐买的,我看到封面和名字就好奇的翻了起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我实在无法形容当时的那种惊喜感——怎么会有人跟我有一模一样的喜好和心事!

喜欢独来独往,只有一两个挚友;

喜欢写东西,喜欢发呆;

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得又很快;

总感到孤单、寂寞,心事无处排解;

总想着长大,却又害怕长大;

总是一副忧伤惆怅的落寞样子,喜欢一些忧郁的、消极的文字和音乐·······

整本书的故事,都是围绕一个叫“小四”的男孩的青春日常展开。但是内容并不是日常流水账一样的故事,而是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穿插着琐碎的小事。

“小四”是一个经常流泪的忧伤少年,他没什么朋友,只有一个挚友化名“小A”。他喜欢王家卫的电影,王菲的歌,喜欢上海街道的法国梧桐,喜欢发呆和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

郭敬明在这本书里写的青春少年的心事,简直太戳心了。

他的文字有一种华丽又不失小清新的日系感,淡淡的忧伤里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惆怅。读完会让人忍不住心疼这个叫“小四”的男孩子,忍不住想要去抱抱他,温暖他。我当时甚至有一种特别想要去见他,跟他聊聊天,解决他孤单的冲动!

这本书实在太令人难以忘记了,难以忘记的原因在于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青春疼痛书籍,甚至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路——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原来写这样的书,一点也不会觉得羞耻(非贬义)和尴尬。

于是,在那个十七八岁的年纪,我在QQ空间写下了大量的疼痛文字。一不小心造就了青春年少里,难以启齿的“黑历史”。

这些“黑历史”如今读来惨不忍睹,尴尬得脚趾仿佛要抠出一套三室两厅来。

如果用一本书来概括你的青春,你会用哪本呢?

无论是言情小说,还是经典文学,亦或是网络口水文,在青春里,这些书连同那段青葱岁月,深深的沉淀在我们的记忆里,铺上了一层又一层美好的滤镜。

这些滤镜,偶尔治愈成年后疲惫不堪的心,偶尔慰藉成年后逐渐消失的天真与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