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心无形无迹,圣人之道为而无执

2023/4/3 来源:不详

圣人之心无形无迹,圣人之道为而无执

有人说:“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并且把道德经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引据!

这些言论其实是典型的法执,是没有智慧,没有境界的体现。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之道,一心只为了能够带给万物利益,而不去争夺和占有。这只是说的圣人的一种平常的状态和心态,如果把这两句话理解成忍辱不辩那就大错特错了。

圣人讲话都是有对境的,都有标指,在什么客观环境下讲什么话,所以不能执着。圣人的智慧,无形无迹,神鬼莫测,岂会执着“辩”与“不辩”?真正的圣人在世俗生活中应该会把握时机,测量利弊,或辩或不辩,或顺或逆,岂有固定之法教育众生?

执着辩与不辩皆为法执,真正的圣人是超脱辩与不辩这种法执的。需辩时,雷厉风行,把言语化作文字般若,辩倒一切邪魔外道,引导众生皈依大乘。不需辩时,静若处子,心若虚空,恒清净无染!

所以忍辱不辩不但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反而是法执的体现,是没有智慧的体现!

圣人恒超越辩与不辩,但是圣人知道,该辩时,则辩。不该辩时,则不辩!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能够让人相信的话不一定是美言,再美丽的谎言也不一定会让人相信。善良的人不一定有能力和别人争辩,而能够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知道很多道理的人不一定心胸博大,心胸博大的人不一定知道很多道理!

如果我不把我的解释标指一下,大家就会产生法执,就会对我的解释产生错误的认知。我的解释中大家要注意一个重点词汇:“不一定”。这个词贯穿这一段话的始终,是“不确定”的意思!

这本身就是为了破除大家执着的,这段话指出了,如果认为让人相信的“话”是“美”的或者“不美”的,都是一种执着,美得话也有可能是让人应该相信的,不美的话也有可能是可以让人信服的。

如果认为善良的人是不“辩”的人,或者是“雄辩”的人,都是一种执着,雄辩的人有善良的人(如释迦牟尼能够辩倒一切邪魔外道),不辩的人也有善良的人,所以不要以辩与不辩来判定一个人的善恶。

如果认为有博大心胸的人是知识渊博的人或知识不渊博的人,都是一种执着。因为知识渊博的人中有心胸博大者,知识不渊博的人中也有心胸博大者,所以不要以知识渊博不渊博来判定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博大。

这其实就是让大家不要对任何事物产生执着,因为事物充满者不确定,不要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看明白这一段并不是讲忍辱不辩的意思。

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的最大差别,老子是在引导大家破除执着,而孔子则是树立执着(即有为法),因此孔子儒家不能用来得道,不能用来开发出世的智慧。

有人说:“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从这些话中就知道根本没有读懂道德经的真正意思。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初始,大道是至简的,繁衍演化,才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那么从老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道至简只是万物的初始阶段,过了初始阶段,就演变的越来越复杂了。

那么大道至简就只适用于万物的初始阶段,而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由先天的“简”和后天的“繁”组合而成,所以不能执着先天的“简”,也不能执着后天的“繁”,以清净心处理简单的事或者复杂的事,能够于“繁”与“简”从容应对,圆融无碍。

有人说:“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

最伟大的人因为有博大的胸怀,有伟大的胸襟才显得崇高,怎么能够说是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呢?在所有生命中,论简单的境界,谁都比不过单细胞生物,那么单细胞生物简单的境界那么高,是不是显得崇高呢?

生活的意义在于心灵的解脱,心灵没有捆绑,没有束缚,博爱万物,清净无染。简单怎么能够是生活的意义呢?

有人说:“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天地之道,于繁简之间生灭演化,非是简,非是繁,怎么仅以万物之始论天地之道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