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和顿悟成佛,你一定要看六祖坛经,

2025/5/16 来源:不详

太虚法师在《中国佛学》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是对中国佛学史性质的深刻结论,一语道破玄机。在以禅为特质的中国佛学中,禅宗之禅是最为特胜的法门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中国佛学的主流。

而中国化的禅宗之禅的开,创者就是南宗慧能六祖大师。慧能禅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六祖坛经》一书中。所谓慧能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讲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对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则是《六祖坛经》一书的一贯之旨。

关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禅学的总纲;通过实践方法的现实性来显现理论根据的逻辑性,这是慧能禅学的别具风格;三无观念就是慧能概括出的禅学三大要素,一无念为宗、二无相为体、三无住为本。

我们认为方法与思想应是一致的,禅是通过方法来表达思想,尽管具体的方法不能全部显现出禅的整体思想,但也能使得学人由方法而悟入整体禅观。从现代哲学角度看,慧能禅师在《六祖宜坛经》一书中所提出的三无观念,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涵义。

无念为宗可谓禅学实践方法的第一观念。慧能禅师在《坛经》中是这样解释无念的,“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都知道,慧能禅师是在五祖弘忍处闻听《金刚经》中“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后,开悟见道的。可以说慧能的禅学都是在阐发其所悟证的般若真性之理。他在开悟前曾有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认为此偈已经对佛性真心有所领悟,但是尚须进一步深悟般若真谛,因此,更为说《金刚经》。慧能听《金刚经》彻悟时曾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时五祖便认可慧能彻悟了万法根本之自性。慧能偈语是从真空门道出,五祖则认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只知真空尚不彻底,还需深悟般若玄义,从般若空义中再悟万法不离自性的妙有观来才算圆融。

慧能闻经后之叹语则属于从妙有门道出。真空妙有本为一味,慧能深契一味真如之理,便成为一代祖师。后来他就以真空妙有不二而二的辩证观来阐释他的禅学理论。对于“无念为宗”这一命题,也是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所谓无念,并非止念,而是在念离念,无念本质上是一种中道观。在慧能的理解上,无念就是般若三昧。

何谓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词,汉意是智慧。般若有三重内容:一是文字般若,指理智思维与语言符号;二是观照般若,指禅观体认的智慧;三是实相般若,指真性与智慧不二性。无念是属于观照般若义,故可称为般若三昧。在《坛经》中,慧能曾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在慧能禅学中,定慧是体用关系,故在讲无念般若之定时,即时也就显现般若菩提所亲证的诸法真如自性了。慧能的禅学是一个不二法门。因此,无念中道也是不落两边的正观,无念中道法是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共同法则,只有无念才能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而无念的合理性是什么,则有必要进一步地阐明。

无念是什么?为何无念?无念后会有什么境相呈现?无念就是在念离念,心不被相转。心有念即落两级,或常见或断见,常断二见与真如自性相违,故不能契入佛境。只有通过无念修为,才可能断除两极执见而直入佛境,由于无念之时为正定,在无上定中所呈现的就是法身自性的全体。

因此,无念是学禅的基本信念,只有践行无念行,就会顿悟成佛与明心见性。无念的实质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之心是真心,真心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念,在无念的观念上建立禅的实践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9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