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有了中观,为什么还要讲唯识
2025/4/10 来源:不详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www.xxzywj.com/m/
在佛教中有“三时教”的说法,就是根据唯识经典《解深密经》,讲佛教的法分为三类。这三类也被称为“三时教”,分别是有教、空教和中道教。
有教就是如来最早为众生说的诸多小乘教法。这里包括“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法。经典则是《阿含经》。当然,这里面其实也可以包括一些大德所造的论。
空教就是针对有教”我空法不空“而讲得大乘佛法。为了让小乘趣入大乘正知正见,佛陀开示”毕竟空“的法义,如此小乘弟子便可在断”俱生我执“的基础之上,再断”俱生法执“。经典如《大般若经》。
中道教是为了调和小乘之人偏有、大乘之人偏空而说的教法。因为文字始终无法真正的代表实相,用文字表法,每个人因为根基的不同,在领悟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偏差。
小乘执着于”我空法有“,学大乘空义的人又容易走向断灭空,总之无法圆融。所以才有了《解深密经》,论则有《瑜伽师地论》等。另外《华严经》、《楞伽经》中也有唯识的思想。
三时教中的第二时教,也被称为中观或者般若。因为翻译的不同,在汉地一般说般若,在藏地一般称为中观。中观或者般若,给人的感觉就是破、破、破。破什么呢?当然就是我法二执。
我们读《金刚经》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读完之后,好像什么也没说,想抓住什么但又抓不到。金刚经中随说随消,根本不给你偷心的机会。
读世间的书籍,我们通常读完之后要大概的总结一下,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诸如此类。但读《金刚经》后,你要是想做一个总结,本身就违背了佛陀的教义,还总结什么?
一总结就落在了文字相中,记得曾经参加过一个法师的开示,这位法师问大家:”大家读了《金刚经》,有体会和心得吗?有的人举手。“记得当时在场的没有一个人举手。
法师这才乐呵呵地说:”这就对了,《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要是举手,我会给你一棍子,哈哈。这里小聪明没有用!“
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执着一切皆空,连因果都空了,处处都以空做挡箭牌而胡乱造业,就又错了。甚至有人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想法被称为”豁达空“。永嘉大师曾专门讲:”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中道是非空非有的离言境界,但凡夫听到言说,便容易执着在言说之上,说空就是空,说有就着有。所以才讲”依文解意、三世佛怨“。
唯识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落断见,也不落常见,而是空有不二的中道见。在个人的行持上,不坏缘起法,每个人的修行都需要积攒福德资粮,善恶的种子种下去后,会产生果报。
又讲”转识成智“,众生处在迷惑与污染中,缺乏智慧,也不懂因果,如果想修行,就要多闻熏习,通过多闻熏习”转染成净“。但这里面有一个次第的问题,也就是从资粮位、加行位,逐步走向见到位、修习位、究竟位。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负责。但一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是浑浑噩噩,等到果报现前时就哭天喊地;菩萨则时时刻刻善自护念,至于已经现前的果报则平常心对待,不怨天尤人,因为本质上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综上所述,佛陀所开示的法,或者祖师大德们所传的论,都是指月之指,并不代表实相,但众生往往执着于言语而依文解意,为了各种对治,而有了一切法,也就是所谓的”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